第192章 祖大寿的不满(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蓟辽督师府,作为明代北方最高军政领导机构,承载着守护大明北疆的重任。它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 年),最初称为总督府,开府于蓟州(今河北蓟县)。此后,因局势变化,又先后移驻密云、昌平和山海关。到了天启二年(1622 年),广宁(今北镇)不幸陷落,关键时刻,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孙承宗督师蓟辽,当机立断将蓟辽督师府移建在宁远卫城。
话说钱守庸赴任蓟辽督师后,便带着第二旅(此后为统一称呼,均改称为“督标营”)驻扎在宁远卫城。他调任时以家丁部队的名义,将李明所送的这第二旅作为督标营随自己一道带去了辽东。有了这支四千人的直属部队的支持,再加上手中掌握的每年数百万两辽饷的分配权以及朝廷赋予的大义名分,钱守庸在辽东迅速站稳脚跟,说话行事自然比前几任督师硬气许多。
在辽东明军将领之中,此前祖大寿与吴襄堪称实力最为雄厚的两大关键人物。二人关系极为特殊,不仅互相娶了对方的妹妹,互为妹夫和大舅哥,而且军事上相互扶持,一方有难另一方会拼命来救,因此他们在军中都颇具影响力。祖大寿于崇祯元年获袁崇焕提拔,出任前锋总兵,奉命驻守锦州。崇祯四年大凌河城之战时,被后金军围困在煲内粮草耗尽,虽迫于形势曾假意归降后金,但一回锦州,便又继续投身抗清大业,此时依旧驻守锦州(今辽宁省锦州市),已然成为辽东防御后金的中流砥柱。
而吴襄,在崇祯年间担任辽东总兵,既是祖大寿的大舅哥,也是其妹夫。然而,在崇祯四年那场惨烈的大凌河之役中,吴襄临阵脱逃,致使明军全军溃败,事后被崇祯帝下旨捉拿入狱。经此一役,吴襄在辽东的势力大减,如今祖大寿在辽东可谓一家独大。
不过,此时吴襄虽身陷囹圄,但其子吴三桂却已崭露头角。吴三桂时年约 21 岁,任职明朝四品游击。他出身将门,父亲吴襄为明朝武官,继母祖氏乃祖大寿姊妹。吴三桂自幼投身行伍,在军事方面天赋异禀,常常随父出征历练。此刻,他于辽东地区,积极参与对后金的防御作战,在实战中不断积累军事经验,声誉也在逐步提升。他虽然官职不高仅为游击将军,但吴襄的前部下们都以吴三桂马首是瞻,把他当作是吴襄一派的新的话事人看待,所以吴三桂此时在辽东的地位和影响力实际上是位于祖大寿之下第一人。
钱守庸在辽东站稳脚跟后,虽暂时压服了一些小军头,但祖大寿对这个外来的督师其实并不买账。祖大寿在辽东经营多年,根基深厚,其麾下将领众多,辽东一半以上的将领都曾是他的部下,八成以上的将领或多或少与他有利益往来。而钱守庸上任以来的种种举措已经触犯了他们的利益,不少辽东本地将领利益受损。比如钱守庸上个月刚刚撤销了一个卫所,改为以新编的督标营补充团镇守此处防务;还弹劾了好几个虚报冒领军饷的小军头;更是要求祖大寿等将领们重新上报花名册,声称要重新点验兵马和各部武器物资等。这一系列动作,无疑严重损害了辽东本地将领们的利益,更是挑战了祖大寿在辽东的权威。
与此同时,钱守庸也察觉到祖大寿等将领对自己的不满与抵触。他知道,若想真正掌控辽东局势,有效抵御后金的下一轮进攻,就必须把以祖大寿为首的这些军头给收拾得服服帖帖。然而,钱守庸毕竟在辽东的时日尚短,众将也不知道他能在辽东呆多久,所以暂时还没人敢投靠过来。所以祖大寿暗中串联对钱守庸不满的将领之事,钱守庸还一直蒙在鼓里。
在这种微妙的局势下,钱守庸决定主动出击。他召集了一次辽东高级将领会议,地点选在宁远卫城的督师府。会议当日,祖大寿、吴三桂等一众将领纷纷前来。钱守庸一脸严肃地坐在主位上,看着台下的将领们,缓缓开口说道:“诸位,如今后金虎视眈眈,咱们辽东乃是防御最前沿,朝廷在财政这么困难的情况下,每年依然花费千万两银子养着我们,就是为了早日消除东虏之患,可你们却连战连败、丢城失地,对得起养你们的朝廷和百姓吗?朝廷派此次我来辽东督师督师,就是希望咱们能齐心协力,早日荡平东虏。我知道,大家对我钱某或许有些看法,但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咱们辽东大军能更强,为了能收复失地,保卫大明的亿万黎民百姓。”
钱守庸在上面慷慨激昂的训话,而祖大寿在下面却微微皱眉。他心中明白钱守庸这些冠冕堂皇的说辞背后,实则是在与他争夺辽东的实际控制权,所谓为了百姓、朝廷不过是借口罢了 。他与身旁的吴三桂对视一眼,吴三桂年纪轻轻却表现出了与年纪不相符的老成。只见他神色平静,不露声色,微微向祖大寿点了下头。祖大寿心领神会起身,抱拳道:“督师大人,话虽如此,但您到辽东之后,推行的一些举措,实在让兄弟们有些不适应啊。就说上个月您刚一到任,便裁撤了广宁中卫。那广宁中卫可是咱们抵抗东虏的重要屏障,指挥使张成林更是咱辽东的老将了,没了他的卫所兵防守,那广宁中卫如今可就危险了。兄弟们在辽东浴血奋战,好不容易重新构建起来的防线,您在中间戳个窟窿,这让大家心里都没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