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巴渝钱影:山城五铢钱的两宋逸闻(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165章 巴渝钱影:山城五铢钱的两宋逸闻
初至山城
北宋元佑元年,暮春的暖阳轻柔地洒在涪水上,波光粼粼,一艘商船正顺着悠悠的江水缓缓靠岸。年轻的李逸舟身着一袭素色长衫,头戴方巾,身姿挺拔地立在船头,目光炯炯地望着岸上热闹非凡的重庆城。他眉眼中满是期待,心中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李逸舟本是临安的一介书生,自幼饱读诗书,才情不凡。只因祖父在渝州任职,家中长辈便商议让他前来投奔,期望他能在这陌生而充满机遇的地方开启新的生活篇章,谋得一番作为。
商船缓缓停靠在码头,船身轻轻摇晃。李逸舟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城中的街道狭窄而曲折,仿佛一条条蜿蜒的丝带,穿梭在林立的屋舍之间。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各类招牌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发出清脆的声响。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交织在一起,有卖小吃的商贩扯着嗓子喊着“热气腾腾的抄手嘞”,有卖布料的店家热情招呼着“新到的蜀锦,快来瞧瞧”,还有铁匠铺里传出的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市井乐章。
李逸舟沿着街道漫步前行,不知不觉来到一处钱庄。钱庄门前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人们手持各种钱币,正忙碌地进行着兑换交易。他好奇地凑近,只见钱庄的柜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钱币,有五铢钱、开元通宝,还有北宋本朝的元丰通宝等等。其中,五铢钱格外引人注目,它形制规整,外圆内方的形状犹如天地乾坤的缩影,透着一种古朴而神秘的气息。“五铢”二字书写古朴苍劲,笔画间仿佛凝聚着岁月的沉淀,虽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却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李逸舟不禁想起在书中对五铢钱的记载,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初铸以来,它已在华夏大地流通了数百年之久。从繁华的中原地区到这遥远的重庆城,没想到都能见到它的身影,这让他对五铢钱在渝州的流通情况愈发好奇。
钱庄老板王福,是个精明能干的中年人,一双眼睛透着商人特有的敏锐。他瞧见李逸舟专注的模样,脸上立刻浮现出热情的笑容,主动上前招呼道:“公子,可是对这五铢钱感兴趣?别看它是前朝旧钱,在咱渝州,可还有不少用处呢。”李逸舟连忙拱手,恭敬地说道:“愿闻其详,还望老板不吝赐教。”王福见有人愿意聆听,顿时来了兴致,滔滔不绝地讲起来。原来,渝州地处交通要道,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商贸枢纽,往来商贾云集,贸易十分繁荣。五铢钱因其成色稳定,历经多年仍保持着较高的纯度,而且规格统一,每一枚五铢钱的重量和大小都有严格标准,便于计数和交易,深受大家信赖。在大额交易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五铢钱作为支付货币,它就像一种稳定的财富象征。不仅如此,在一些偏远乡村,五铢钱因其价值稳定,还被作为财富储存起来,代代相传,承载着家族的希望与传承。
五铢与盐巴
重庆地区山峦起伏,地势复杂,本地并不产盐,盐巴全依赖外地输入,这使得盐价一直居高不下。那些贪婪的盐商们为了谋取暴利,与官府中的部分官员相互勾结,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利益集团,牢牢把控着整个盐市。普通百姓为了获取生活必需的盐巴,不得不承受高昂的价格,苦不堪言。
这一日,李逸舟在集市上偶然结识了一位名叫赵大胆的盐贩。赵大胆身材魁梧壮硕,犹如一座小山,浑身散发着豪爽的气息。他听闻李逸舟来自繁华的临安,想必知晓不少朝廷新政,便热情地拉着他到街边的酒馆畅饮。酒馆内热闹非凡,酒客们高谈阔论,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酒香。
两人找了个角落坐下,几杯酒下肚后,赵大胆脸上泛起红晕,不禁长叹一声,说道:“如今这盐巴生意,实在是越来越难做了。那些黑心的盐商,收盐的时候只肯用五铢钱,可咱从百姓手中收来的大多是本朝铜钱。要想兑换五铢钱,又得被钱庄狠狠地盘剥,这一来一回,到咱手里的利润就所剩无几了。”李逸舟听后,眉头紧紧皱起,疑惑地问道:“为何盐商只用五铢钱收盐呢?”赵大胆苦笑着摇头,无奈地解释道:“据说这五铢钱分量足,成色好,不仅便于储存,长途运输也不易损坏。而且,他们与钱庄暗中勾结,故意抬高五铢钱的价值,打压本朝铜钱,借此手段从中谋取暴利,可苦了我们这些小盐贩和普通百姓啊。”
李逸舟听着赵大胆的讲述,心中气愤不已,一股正义感在心中油然而生。他决心为百姓做点什么,改变这种不公平的现状。此后,李逸舟四处走访,深入盐市和钱庄周边,与那些深受其害的百姓、小商贩们交谈,收集盐商与钱庄相互勾结的证据。同时,他利用自己书生的身份,向百姓们耐心地宣传朝廷关于货币流通的政策,告诉大家本朝铜钱与五铢钱在价值上并无本质区别,鼓励大家团结起来,抵制这种不公平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