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风声鹤唳(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小米,糜子,高粱。
这是以前华夏主要的粮食种类。
有钱人吃精粮,穷人吃高粱,小米,黑豆之类的杂粮。
很多人家杂粮也不能放开吃,春荒时勒紧裤带,夏秋时除了吃杂粮,还要掺杂大量野菜。
尽可能节省粮食和钱财,用在深冬和春荒时。
所以华夏人对粮食和土地的渴求是刻在骨子里的,还有储蓄的习惯,都已经融入在基因之中。
太久长的窘迫和穷困,还有饥饿造成了独特的民族性。
除了粮食涨价外,就是外逃潮。
去年底到京城的名士,有一些留下的,瞬间就是逃了个精光。
现在是内可以出,但外不得入。
再耽搁下去,万一围城,那可就困死在城中了。
还有一些授了官职,一时没出京的新科进士,也是光速办好手续,立刻出城。
这些人消息灵通,而且原本就不是京城人,走的也是飞快。
接下来就是一些滞留京师的商人,也是放弃了生意,迅速离开。
还有一些是在河间,保定,真定,天津各处有亲戚可投奔的中等人家,有些钱,可以在外生存,也不愁路费。
这些人家中有经历过围城惨事的,也是第一时间决定离开。
他们也是选择到几百里外的府城居住。
太远了负担不起,太近了怕被兵锋波及。
躲到几百里外的府城,零散虏骑无法破城,安全性还是有保障的。
除此之外,就是大量的僧道黄冠女尼。
这些方外之人除了少数有职司的外,也是大量外出。
方外之人出行可比扶老携幼的普通人要方便的多。
短短几天,最少有几万人出城离开。
朝廷当然不会阻止。
万一京城被围,城中人口越多负担就越重。
当大量人面临饿死的局面时,城中必定大乱!
与其留着太多人加重京城的负担,不如放这些人早早离去为好。
这也是外不得入,内可以出的原因所在。
外不得入,也是不能再加重京城负担了。
同时也是防止鞑子的间谍进入。
朝廷毕竟还是有经验。
总体上民间慌乱,但朝廷部署起来没有太大问题。
连日间大量轻骑奉命外出。
除了调山东,河南诸内镇兵外。
更重要的是宣府镇,大同镇,榆林镇,山西镇,陕西镇,甘肃镇等诸多边镇兵。
这些军镇,军兵加起来大几十万。
就算要防止套寇,西羌,紧急调二十万左右的勤王兵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