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概述:(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中国礼仪概述:

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文化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构成。从三皇五帝、夏商周,直到元明清,在这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也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礼仪文化。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着称于世,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打扮自己。他们用穿孔的兽牙、石珠、骨管来装饰自己,并产生了原始的审美观念和宗教情感。这些用穿孔兽牙、石珠、骨管来装饰自己的行为,说明他们已注意到自身某些行为的规范,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这些原始的行为规范,可以说是礼仪的萌芽。

到了原始社会晚期,一些礼仪形式的原始习俗开始形成。例如,在父系氏族社会,为了联络感情和交换劳动产品,人们互相拜访逐渐形成习俗。商朝时,商王对鬼神非常崇拜,祭祀活动频繁。这时的祭品多用玉制,品种有璧、琮、圭、璋等。在举行祭祀活动之前,要进行沐浴、占卜、更衣等准备,这些都体现了原始礼制的发展。

礼仪的形成时期在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至前771年)。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并以礼制作为立法行政的基础和指导思想。在这一时期,礼被用来维护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统治,礼制成为区分贵贱尊卑、维护宗法制度和宗法等级的工具。例如,周朝初期的周公旦“制礼作乐”,把尊尊、亲亲两种准则和宗法等级制度结合起来,创建了一套以天子为中心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礼仪规范,总称“五礼”,用以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至前221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并逐渐取代奴隶制。各诸侯国相互争霸,礼崩乐坏,社会上“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经常发生。这时一些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礼进行了阐述,对礼的起源、本质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儒家学派系统地阐述了礼的起源、本质、意义和作用,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礼,从而丰富了礼的内涵,把礼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中国礼仪的发展

礼仪的变革时期

在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911年),这一时期的礼仪着重于建立礼制,在封建社会,礼制与律制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重要工具。“礼法互补,以礼为主导”,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理想模式。礼制侧重于预防犯罪,律制则侧重于惩罚犯罪。礼制是预防犯罪的积极手段,律制是惩罚犯罪的消极手段,礼律结合、相辅相成,共同维护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这一时期,礼仪的重要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广泛的认同。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礼作为法律的重要补充,礼制成为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礼是立法的指导思想,礼是法律的灵魂,礼是执法、司法的准则,礼是“定纷止争”的依据。礼制的内容被直接纳为律例,礼制的许多原则成为法律的重要原则,礼制的精神成为法律的内在精神。如秦律中的不准“淫乱”就是儒家的礼教内容;唐律中的“十恶”不赦,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这些也都是儒家的礼教内容。可以说,中国古代法律就是“礼法”,礼制是中国古代法律的理论基础。

在秦汉以后,虽然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不尽相同,但以礼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礼制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限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