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各方权衡(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要打开博斯普鲁斯海峡?”
接到驻德意志帝国的奥斯滕-萨肯大使的消息后,谢尔盖·维特皱着眉头自言自语。
这句话只有一个含义——
“真是个狡猾的小鬼。”
事实上,对俄罗斯帝国来说,派遣黑海舰队比波罗的海舰队更有利。
单就距离而言,从塞瓦斯托波尔出发的黑海舰队比从喀琅施塔得出发、绕过整个欧洲大陆的波罗的海舰队更有可能提前抵达旅顺。
然而,即便如此,历史上的俄罗斯帝国还是派遣了波罗的海舰队,而非黑海舰队。这是因为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唯一出口——博斯普鲁斯海峡,被奥斯曼帝国封锁了。
当然,奥斯曼帝国早已不复当年俄罗斯长期宿敌的风光。如果俄罗斯帝国强行要求奥斯曼打开博斯普鲁斯海峡,奥斯曼帝国几乎没有反抗能力。
问题在于,奥斯曼帝国背后的其他列强。
英国向奥斯曼帝国出售战舰,法国提供了大量贷款,而德国则修建铁路并派遣军事顾问团。
因此奥斯曼帝国更害怕的是,一旦允许俄罗斯舰队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列强的外交压力将随之而来。这种情况下,奥斯曼帝国宁愿承受俄罗斯的威胁,也不敢轻易松口。
如果俄罗斯无视这些后果,强行施压奥斯曼帝国,能避免爆发第二次克里米亚战争就已经算是幸运了。
再加上奥斯曼帝国毕竟是俄罗斯的宿敌,即使奥斯曼海军远不如俄罗斯海军强大,也不能完全忽视他们的威胁,贸然抽调黑海舰队并非明智之举。
“但如果德国插手,这事情可就不一样了。”
维特抚摸着胡须,陷入沉思。
德意志帝国对奥斯曼帝国的影响力远超其他列强,这要归功于奥斯曼帝国第34任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
曾经,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是一位伟大的苏丹,他推行基于自由主义的改革,试图实现奥斯曼帝国的复兴。然而,19世纪的时代环境对已经沦为“欧洲病夫”的奥斯曼帝国而言过于残酷。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在位期间,奥斯曼帝国从第十二次俄土战争的失败开始,丢失了大量领土。甚至连克里米亚战争后原本与奥斯曼友好的英国和法国,也趁机夺取了塞浦路斯、埃及和突尼斯。
即使在克里特战争中奥斯曼帝国取得胜利,列强的干预依然导致克里特成为名义上的自治国,实质上却归于希腊。失望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从一位开明的改革君主转变为对反对者大开杀戒的“血腥苏丹”。
在此期间,想在巴尔干地区牵制俄罗斯的德意志帝国接近了奥斯曼帝国。他们派遣军事顾问团协助奥斯曼进行军制改革,修建铁路并加深影响力。
因此,当前奥斯曼帝国的军方与官僚中有大量亲德势力。德意志的顾问团和外交官甚至行事傲慢,仿佛他们才是奥斯曼帝国的主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