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临安往事(三)(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朝堂风云,巾帼献策

在边境战争彻底结束后的一段日子里,大虞朝虽迎来了和平,但朝堂之上却泛起了新的波澜。一些保守派大臣认为,战争已经结束,应该削减军备,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民生建设中。而以阮清婉为首的将领们则坚决反对,他们深知边境虽暂时安宁,但狄戎部落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军备松弛必将给国家带来巨大隐患。

在一次朝堂议政中,保守派大臣李大人率先发难。他身着华服,迈着方步,缓缓走到朝堂中央,撩起衣摆,恭敬地拱手向皇帝说道:“陛下,如今狄戎已退,边境太平,百姓得以喘息。我朝多年征战,国力损耗巨大,国库空虚,百姓亦渴望休养生息。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削减军备开支,将资源用于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如此方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李大人言辞恳切,眼中满是对国家民生的忧虑。

阮清婉听闻,眉头瞬间紧皱,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与坚定。她身着戎装,英姿飒爽,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抱拳向皇帝行礼后,声音洪亮且坚定地说道:“陛下,李大人所言虽有道理,但臣以为此时削减军备实非明智之举。狄戎虽遭重创,但元气未伤,其狼子野心从未改变。他们以游牧为生,生性剽悍,对我朝肥沃土地觊觎已久。一旦我朝军备松弛,他们必定会抓住机会再次入侵,届时百姓又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我军将士在前线拼死拼活换来的和平,难道就这样轻易葬送吗?”阮清婉神情激动,目光扫过在场的大臣们,试图让他们理解局势的严峻。

另一位支持削减军备的王大人也站了出来,他微微皱眉,反驳道:“阮将军,你这是危言耸听。如今狄戎刚刚战败,短时间内怎敢再次进犯?况且,削减军备所节省下来的资源,可大大改善民生,用于修建道路、桥梁,开办学校,培养人才,这才是长治久安之道。我们不能总是活在对战争的恐惧之中,而忽略了百姓当下的困苦。”王大人一脸严肃,振振有词,似乎他的提议才是真正为国家着想。

阮清婉面色凝重,目光如炬地看着王大人,说道:“王大人,兵者,诡道也。狄戎向来狡猾,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乘之机。我们不能心存侥幸,以为一时的和平就能换来长久的安宁。若此时削减军备,待敌军再次来犯,我们将如何应对?难道要让百姓再次拿起锄头去对抗敌人的利刃吗?到那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土地,还有无数百姓的生命和家园。”阮清婉越说越激动,双手不自觉地握紧了拳头。

朝堂之上,两派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支持削减军备的大臣们强调民生的重要性,认为百姓的生活困苦亟待解决;而阮清婉等将领则坚持军备不能松懈,边境的威胁始终存在。大臣们的声音此起彼伏,在朝堂上回荡,气氛愈发紧张。

皇帝坐在龙椅上,神色凝重,陷入沉思。他深知,这不仅关乎国家当前的资源分配,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安危。他看着朝堂上争论的大臣们,心中五味杂陈。一方面,他心疼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希望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另一方面,他也明白阮清婉所说并非毫无道理,边境的隐患确实不能忽视。

林若璃听闻朝堂上的争论后,心急如焚。她深知阮清婉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必须想办法说服皇帝及众大臣,让他们全面认识到维持军备的重要性。

于是,林若璃一头扎进丞相府的藏书阁。阁中弥漫着陈旧书卷的气息,阳光透过狭小的窗棂,洒在堆积如山的古籍上。她每日天未亮便起身,借着微弱的烛光开始翻阅,不放过任何一本可能记载相关历史教训的典籍。遇到关键之处,她便用朱砂笔仔细标注,再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书房堆满了密密麻麻写满字的纸张,那是她为说服众人所做的努力。

与此同时,她还亲自走访京城中那些退伍的老兵。这些老兵们居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生活大多并不宽裕。有的住在简陋的茅草屋中,有的在街边摆摊勉强维持生计。林若璃不顾路途遥远与环境简陋,一家一家地拜访。她耐心倾听老兵们讲述当年在边境的战斗经历,关于狄戎的作战风格、生活习性,以及他们对边境局势的见解。老兵们被这位丞相府千金的诚意所打动,纷纷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甚至翻出了当年的旧物件,讲述背后的故事,这些都为林若璃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经过数日废寝忘食的努力,林若璃整理出了一份详实且极具说服力的奏章。在奏章中,她不仅详细列举了历史上众多因削减军备而导致国家陷入危机甚至灭亡的案例,如[具体朝代1]在战胜敌国后,盲目削减军备,忽视军事力量的持续发展,结果在敌国暗中积蓄力量后的突袭下,毫无还手之力,最终山河破碎;[具体朝代2]因过度注重民生建设而轻视军备,使得边疆防御空虚,被外敌长驱直入,百姓惨遭屠戮。同时,她深入分析了大虞朝当下的局势,阐述了维持军备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