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国耻(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崇祯皇帝的心中,自己坐拥着如此规模庞大且装备精良的军队,再加上源源不断的充裕军饷作为后盾,剿灭那些乌合之众般的起义军理应如探囊取物般轻松容易。
然而,他却严重地低估了这些被逼无奈走上反抗之路的农民们的真正实力以及他们誓要改天换地的坚定决心。
同时,他也选择性地忽略了大明朝内部如今已然是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残酷现实。
看似坚不可摧的帝国大厦实则已被腐败、苛政等诸多问题侵蚀得根基不稳,只需要一阵稍强些的风雨,或许就会轰然崩塌。
随着陕西官军出潼关进入中原,局势发生了变化。
起义军面对明军的夹击,展现出灵活的战术和敏锐的洞察力,他们果断从潼关、内乡、淅川等路线撤回陕西。
起义军将领明白,在中原与明军正面交锋,虽能凭借勇气和斗志拼杀,但面对重兵围剿,胜算不大。
撤回陕西,既能依靠对家乡地形的熟悉,又能获得民众支持,更有利于发展。
此时的陕西,已被多年战乱和频繁天灾折磨得满目疮痍。
田野里庄稼颗粒无收,土地干裂,一道道裂痕仿佛是大地痛苦的呻吟。
农民们望着荒芜的田野,眼神中满是绝望与无助。他们辛苦劳作一年,却连基本温饱都无法保证,家中存粮早已见底,饥饿如恶魔般紧紧纠缠着他们。
起义军大队撤回陕西后,犹如在平静湖面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千层浪。饥民们看到了一丝希望,纷纷加入起义军。
在他们眼中,起义军或许是摆脱困境、求得生存的唯一希望。
这些饥民,有的是朴实憨厚的农民,原本只想安稳度日,却被残酷现实逼得走投无路;
有的是失去家园的流民,在战火中四处漂泊、无依无靠。如今,他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义无反顾地投身起义军。
起义军的队伍迅速壮大,很快超过二百万人。
如此庞大的队伍,让明朝统治者惊恐万分。
这些起义军不再是当初零散、各自为战的小股力量,而是一支有着共同目标和坚定信念的强大军队。
在李自成、张献忠等将领的带领下,起义军士气高昂、斗志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