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精神病人的思考(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是个人都会选择后者,皇帝的奴仆可不在乎你是谁,而邻居至少还照顾自己的脸面。

北宋文彦博的与士大夫治天下,就是因为士大夫通过这样的乡村治理体系在地方获得了支持,他们可以动员乡村劳动力闹事,必要情形下同官军对抗。

朱熹的礼法制度本质上是通过这套伦理体系取得互信,比起家天下的天下私法,这套东西对于百姓而言博弈成本更低。

从博弈角度讲,就是百姓觉得同朝廷博弈成本太高,而同家乡的士绅们博弈代价小些。

本质是互信的成本问题。

与此相搭配的是社仓(义仓)制度。朱熹在任福建崇安县尉时首创社仓制度,由政府或乡绅提供初始粮本,丰年时以低息(通常为20%)借贷给农民,灾年则减免利息或无偿赈济。而社仓的管理则交由民间自主,社仓由乡民推选“社首”“保正”管理,避免官府直接干预,强调“民自为政”。

社仓好不好?

初衷是好的,都是叫人给办坏的,某句话是这样说的不?

借贷这个玩意,本质目的就是掏空你的家业,至于是三年还是三十年,因时而移。

通过这套义仓赈济制度,士绅披着仁慈的皮,做着侵吞他人土地的恶劣行径,但是又通过义田的形式规避自己家业不断扩大的事实,让官府想收税都不好意思,不然你就是侵占百姓灾年的救济粮,是不仁。

俞鹤伦方才提义仓就是在警告士人,撕破脸,谁都不好看。

而为什么明末的士人特别是经世学派的人反对理学呢?

在于另一个事实。明末士大夫的所作所为就是在讲,他们不在乎谁是皇帝,谁是百姓,就算皇帝是蛮夷,他们都认,百姓是草原上儿子娶母亲、父亲娶女儿、哥哥娶妹妹的野蛮人,他们也认,只要皇帝和百姓认这套儒家普世制度就可以,他们还是他们就可以。

这是难以接受的,对于自出生起就抱有朴素民族情感的人来说,这比把他杀了还难受。而明末抱有这样思想的人很多,愿意为此而死的人很多,可士大夫中很大一批人在理想和生命之间选择了生命。在另一个时空有一批人既不敢殉道,又不愿意放弃理想,于是做起了隐士,在道家的思想中求苟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