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农桑困境力挽狂澜(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南宋理宗时期,政治腐朽不堪,贾似道等权臣当道,把控朝纲,结党营私,卖官鬻爵,致使朝堂之上乌烟瘴气,各级官员贪污腐败成风,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这直接导致了国家财政空虚,难以支撑庞大的军事开支和日常政务运转,百姓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民间土地兼并现象猖獗至极,豪强大族仗着权势和财富,肆意掠夺农民的土地,大量农民失去了祖辈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沦为地主的佃户,遭受着沉重的地租剥削。不仅如此,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更是让百姓苦不堪言,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之中。

此时,蒙古的铁蹄在北方边境频繁叩关,战争的阴云始终笼罩着南宋。为了抵御外敌,朝廷不断增加赋税,进一步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在这内忧外患的双重压迫下,农桑之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长期没有得到改进,农作物品种单一且产量低下,难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每逢旱季,农田干涸,庄稼因缺水而枯萎;雨季来临,又因排水不畅,大片土地被洪水淹没,粮食欠收成为了常态。而且,病虫害肆虐,农民们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眼睁睁地看着辛苦劳作的成果被无情吞噬,饿殍遍野的凄惨景象随处可见,整个农村地区弥漫着绝望的气息。

更令人痛心的是,南宋时期虽有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具发明在局部地区出现,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推广和应用机制,以及受到保守势力和既得利益者的阻碍,这些技术和发明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无法惠及广大农民。例如,曾经有一位民间工匠发明了一种更为高效的灌溉水车,但由于无法得到官府的支持和推广,加上当地地主担心改变现状会影响他们对水资源的控制和利艺,便暗中阻挠,致使这一发明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使用,未能对南宋的农业生产产生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凌逸尘在临安城的商业领域崭露头角后,并未被眼前的繁华冲昏头脑。他心系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深知农桑乃国之根本,若不改变当前农桑衰败的局面,南宋必将在风雨飘摇中走向覆灭。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投身到挽救南宋农桑困境的艰难事业中,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系统的帮助,试图为这片衰败的土地寻找到一线生机。

凌逸尘深入农村,眼前的景象让他痛心不已。破败的村落里,房屋东倒西歪,墙壁斑驳,衣衫褴褛的农民们面黄肌瘦,眼神空洞而绝望。走进田间,只见土地荒芜干裂,杂草丛生,为数不多的农作物也长得稀疏矮小,毫无生机。水利沟渠早已被淤泥堵塞,几乎干涸见底,根本无法发挥应有的灌溉作用。

凌逸尘找到村里的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向他们询问农田的情况。一位名叫李伯的老者唉声叹气道:“后生啊,咱们这地是越来越难种咯!种子不好,种下去发芽率低,好不容易长出来的苗,又老是被虫子吃,加上这水利也不行,老天爷稍微不给点雨水,就只能等着挨饿咯。”其他几位老者也纷纷点头,眼中满是无奈和悲哀。

凌逸尘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他首先从选种入手,凭借系统提供的知识,向农民们传授挑选种子的技巧。他召集了村里的男女老少,拿起一把种子,说道:“各位乡亲,咱们选种可不能马虎。要选那些颗粒饱满、色泽光亮、没有病虫害痕迹的种子,就像这样的。”说着,他将手中的优质种子展示给大家看,“然后呢,咱们可以用简单的水选法,把种子放到水里,沉下去的一般就是好种子,浮起来的就不要种了,这样能大大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村民们听着他的讲解,眼中露出了一丝好奇和希望。

接着,凌逸尘又开始推广稻麦轮作的种植模式。他找到村里一位比较有见识的中年农民张大哥,说道:“张大哥,我知道你一直想让地里多产些粮食。你看啊,咱们这地一直种一种庄稼,土壤里的养分很快就被用完了,所以产量越来越低。如果我们采用稻麦轮作的方法,水稻收割后种小麦,小麦收割后再种水稻,不同的庄稼对土壤养分的需求不一样,这样就能让土地一直保持肥力,而且还能一年收两季庄稼,产量肯定能提高不少。” 张大哥听后,挠了挠头,有些犹豫地说:“这能行得通吗?我们祖祖辈辈都没这么种过啊。” 凌逸尘笑着说:“张大哥,不试试怎么知道呢?我已经在那边的试验田种上了,你可以随时去看看。”

在农具方面,凌逸尘深知农具对于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性,决心对现有的农具进行改良。他仔细观察了村里使用的犁具,发现其存在诸多缺陷。犁铧较窄,耕地时翻土量有限,而且不够锋利,遇到坚硬的土地就难以深入,导致农民们耕地时费力耗时,土地也难以得到充分的翻耕,影响了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养分吸收。

于是,凌逸尘找到村里的铁匠王铁匠,和他一起研究改进方案。凌逸尘拿着自己根据系统知识绘制的图纸,对王铁匠说:“王师傅,您看这个犁铧,我们把它的宽度增加两寸,这样每次耕地就能翻起更多的土,让土地更加疏松。还有这个刃口部分,我设计了一个特殊的角度,再用精铁打造,使其更加锋利,这样就能轻松地切入土地,即便遇到稍微硬一点的土块也不在话下。您觉得怎么样?” 王铁匠接过图纸,仔细端详了许久,眼中露出一丝疑惑:“公子,这能行吗?咱可从没做过这样的犁铧。” 凌逸尘耐心地解释道:“王师傅,我知道这对您来说是个挑战,但我相信以您的手艺一定能做出来。您想想,如果这犁具好用,以后大家耕地都轻松了,粮食产量也能提高,这可是造福乡亲们的好事啊。” 王铁匠听了凌逸尘的话,心中一动,点了点头说:“好,公子,我就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