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雇工(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总之就是一个让人看了就感觉很端正的人。

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她那洪亮的大嗓门了。只听她一开口,声音便如同洪钟一般响亮,离得太近了,会震得周围人的耳膜都嗡嗡作响。

张红英是农村人,小时候田间地头,大家隔离几十米上百米聊天,都得扬声说话,所以也习惯了大嗓门。但是她还是第一次知道,有的人说话,那是真的“声如洪钟”。古代人造的词语,那都是有根据的。

所以,这样的嗓音并没有让人觉得厌烦,反而衬得她整个人愈发爽朗大方起来。

张红英不知道怎么看人,她看了眼沈建珍,沈建珍点点头。

下岗潮来临,这个名词,已经传到人尽皆知。

最近几年,鸭湾村都开始听说“下岗”的传言。

当然,鸭湾村的传言里,是没有具体的地名的。

他们农民是乡下人,工人,城里人,则是街上人。

传言里说是“街上”,有夫妻俩都下岗了。下岗就没了工作,就挣不到钱。小孩子馋肉,偷了一块肉,然后被抓到了。

一家子都寻了短见。

这样的事,不知道是真是假,反正传的甚嚣尘上——随着城镇户口可以买卖,“街上人”地位已经跌落云端了。

在老百姓的嘴里,下岗工人可比他们这些农民过的还惨。农民有田,有地,再怎么样都饿不死。而街上人,吃的喝的,一粒米,一口水,都需要花钱去买。

鸭湾村也的确算得上宝地。就算是没有包产到户那些年,鸭湾村每年的工分,拿满工分的壮劳力,结算下来一天都能一块多钱。一个工分一毛三,壮劳力一天拿十工分,妇女拿六到八工分。儿童拿四到六工分。

算起来,完全不比很多地方的工人挣的少。他们还能自己种粮、油。

养蚕,种水稻,种大麦,种油菜,还有村办的服装厂,砖窑,糖精厂,大米加工厂,那都是村集体的,每年都能给村民分红。有幸进入村办厂工作的人,还能拿工资。

本来沈大林带着张小娜一家在苏州店里忙活,干的挺好。

张红英还有心再找一两个自己村里的。但是鸭湾村村民,听见外面到处都在下岗,就越发不愿意离开小村子了。

连城镇户口都开始变得没有那么吃香,最近一两年,再没听说也买户口的了。

要不从老家雇个工人,可能劳动习惯方面更接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