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爷爷病重(一)(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天凌晨,也就是差不多四点钟的样子,魏小佑正好起来去卫生间,突然看到已经静音了的手机屏一闪一闪的在亮,于是就伸手拿了起来,一看竟是母亲打来的电话。

魏小佑很是惊奇,母亲这个点打来电话,肯定是有大事。因为,魏小佑知道,母亲早就回老家去伺候生病的爷爷了。父亲也是上周五才回老家的,说是想着利用探亲假回老家看看爷爷,没啥事的话,用完探亲假再回来。

大约是一个多月前,在老家的六叔来电话说,爷爷生病了,问问魏小佑的爸爸有没有时间回去看看?但那个时候,魏小佑的爸爸正好有个案子正到紧要关头,作为专案组的负责人之一和预审组组长,魏小佑的爸爸是不能轻易离岗的,而对于一个拥有几十年党龄和对工作负责认真的态度,魏小佑的爸爸几乎从未因为个人私事或者家庭的事情而放下工作不顾的时候。

后来,还是魏小佑的母亲主动提出来放下生意,回老家替魏小佑的爸爸伺候生病的爷爷来尽孝。这一走,转眼就是将近两个月了。期间,母亲也曾利用从老家村上去魏小佑上学的黄堆集镇上买东西时,给魏小佑的爸爸打过几次的电话,听爸爸回到家给魏小佑兄弟三个讲过,爷爷病的一直是卧床静养,按照大夫的要求,吃完,打针,但也是时好时坏,反反复复。魏小佑的母亲和老家的二大娘、四婶子和六婶子轮流陪着奶奶和照顾爷爷。

鉴于爷爷是建国前的老战士和动乱年代受过冲击,后又被平反的身份,无论是乡镇还是县里,两级政府的领导都曾到家里看望过,并也作出了指示,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和提供当地当时最好的资料条件来治疗。

奈何对于已经八十八岁的高龄和病入膏肓的爷爷来说,再好的医疗条件和保障,都不可能将其从阎王爷身边拉回来的。最后在奶奶的坚持下,将爷爷从县医院拉回了老家村庄自家里。用奶奶的话说“他的寿限就该到此为止,用那么多的仪器和药物让他喘着那口气,还不够折磨他的,还不如回家床上躺着,想吃点啥就吃点啥,想喝点啥就喝点啥,想见谁就见见谁,打发他满意了,不也是孩子们对他的孝敬了,不也是有我这个老妈妈子陪在他身边了。”

其实,对于奶奶的决定,魏小佑的大爷(就是前文提到的过继给魏小佑大爷爷的那个)、二大爷、四叔、六叔来说,是十分乐意接受的。因为,爷爷在县医院里住着,这些人几乎每隔三四天就轮一回,从村里到县城医院有40公里左右的距离,每来回折腾一次都是劳神劳力,再说了,医院病房里又没地住,一般都是爷爷的病床前一个打地铺,病房外走廊上一个打地铺。短短的一个月,就把魏小佑的这几个叔叔大爷给折腾的心里很是怨愤,而家里还有一个同样年龄的小脚(即裹脚)老娘,魏小佑的奶奶呢!也需要有人照顾吃喝拉撒睡,因为魏小佑的爷爷长病住院,魏小佑的奶奶精神上也很受打击,每天都会问好多遍魏小佑爷爷的病咋样啦?啥时候能回来?有时候,这些人给她做点好吃的,都会唠叨着“给恁爹留着点,等他回来再吃。”

魏小佑记得奶奶曾经说过,从14岁嫁给了爷爷,到现在俩人结婚已经是七十四年啦,按照现在现代人的叫法,应该是白金婚。

爷爷本就是个普通农户人家的文弱书生,奶奶却是乡绅高门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受宠闺女,也是因为时代的原因,两家才有了联姻的机会。婚后,爷爷放下书本拿起锄头,干起了农活,从耕拉犁耙,到撒种扬场,拿笔的手掌越来越粗糙,从未挑过扁担的肩膀在春耕夏种秋收的时候,磨破了一层又一层。但爷爷从未叫过一次苦。而从小就被家人裹脚的奶奶,虽然被爷爷安排在家里洗衣做饭,收拾家务,但也没有就此不出门,常常是拄着拐杖,挎着盛了饭菜的挎篮,一步一晃的去地里给爷爷送饭,即便是下雨天,奶奶也会将饭菜用油毡纸和后来的塑料布给盖好了,而自己却淋得透湿,也要让在田间地头搭的窝棚里躲雨的爷爷吃上热乎的饭菜。

后来,爷爷的哥哥,即魏小佑的大爷爷,被国民党政府给抓了丁,去了将近200公里外的枣庄煤矿去挖煤,家里只剩下了爷爷、奶奶和还未成年的魏小佑的大爷,另外再有就是魏小佑的老爷爷和老奶奶。

魏小佑的爷爷奶奶老两口还是一如既往的做着一个农民该做的本分,日日年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从土里刨食,养活一家老幼。甚至每逢饥荒之年,一家老小常常是断粮断炊,用榆树皮,亦或是观音土,勉强活下去。

好在后来,共产党陈老总的队伍的出现,让本就有点文化或者说是识文断字的爷爷得到了用武之地,沙土集战役和郓城战役,爷爷都参加过,并得到了部队的表彰,就连奶奶也因为带领全村妇孺为队伍做军服、被褥、鞋帽、伤员用的绷带,受到了部队的嘉奖。包括奶奶的名字王金标,都是驻在魏王庄村的部队领导的文书(爷爷说是一个参谋,奶奶听别人都叫他文书)给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