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去姥爷姥娘家住几天(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春耕时,是大舅二舅抽空来魏小佑家帮着翻耕田地,大都是大舅二舅白天伺弄自家的田地,晚间再来帮魏小佑家耕地靶地。
夏种时,也是大舅二舅和三姨小姨四个人一起来耘地,起垅,点种,扦苗,一弄就是一整天,兄妹四人收拾完地里也来不及吃饭就回去了。
秋收时,要不是大舅二舅和三姨小姨四个人帮衬着,麦子会直接干落在地里,根本收不起来了;棒子(鲁西南一带方言对玉米的叫法)会收不完就烂地里了;大豆(即黄豆)会炸在地里长了芽子,有时候,大姨家的表姐程爱菊也会一起来帮着忙收。
试想,处在鲁西南一带广阔的内陆平原魏王庄一个人合着良田耕地三亩,自留地菜园用地还合着几乎一亩。好的良田耕地从南头到北头将近一公里还多,尤其是割麦子的时候,更觉得地长的不到头。
那时候,老百姓割麦子都是用镰刀手工割,头顶上太阳毒晒,整个背火燎燎的疼,麦穗的麦芒刺的胳膊针扎似的痛,弯腰割麦子,抬头的时候总看不到头,汗流浃背,干渴燥热,又累又乏,任谁都受不了。
如果不尽快将熟了的麦子收割了,一旦变天刮风下雨的,麦子就糟地里了,所以,麦收就那几天,必须和天抢时间,和季节抢节令,如果收不及时,一季的辛劳就白费了。
要知道,大姨家也是姨夫在菏泽市公安局上班任职,家里也没有多余的劳力,大舅二舅也要抽空去帮忙干活的。
所以,整个季节下来,大舅二舅和三姨小姨四个人都给晒的黢黑黢黑的,肩膀上和背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
大舅二舅就像两头老黄牛,除了忙自家的活之外,总是被姥爷姥娘派出来到大姨家和魏小佑家帮忙干活,三姨和小姨也是一样,干不了极重的劳力活,像是掰棒子,拾棉花,掐谷子,扦高粱,都是一等一的飙着劲干活的。
魏小佑的姥娘和奶奶一样,都是缠脚的小脚老太太,地里的农活重的干不了,但也是在晒场上放下笤帚就是叉耙。站在晒场中间,牵着牲口绳子,让牲口拉着石磙压场、翻场、扬场、晒场、打堆、装袋、入仓,样样不落那些老爷们。
男人们和成年的孩子们把棒子收回家来,她们就围在像小山一样的垛前将棒子扒好了,辫起来,一圈一圈的搭在树上,挂在墙上,晾晒在屋顶上。将收回来谷子,高粱等要搓出来,晒干了,收起来。
她们还要在整个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四季中保障一家人的吃喝拉撒,穿衣戴帽,以及幼儿的带娃喂养,更重要的是,她们还必须要把家里养的鸡、鸭、鹅、猪、牛、兔、羊、马、骡、驴、猫狗的牲灵给照顾着。
要不,毛主席他老人家会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嘛!这话一点也不假。
没有真正在农村待过,或者不是从农村出来的人,根本不知道农村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长大了后,常常有人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殊不知,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而对于那些起点在农村的人来说,罗马是多么遥不可及的终点,或许,这一生都看不到终点在哪儿!
好在是魏小佑不仅有爷爷奶奶,大爷大娘,二大爷二大娘,四叔四婶子,六叔六婶子,还有姥爷姥娘,大舅二舅,大姨,三姨和小姨,他们都是至亲的人,在任何时候,他们都会在必要的时候能伸出手帮衬一把,拉一把……
在学校门口,魏小佑目送大舅骑车走远,然后拿着大舅留下的点心果子放回宿舍,又回到了操场,上广播体操。心想等下星期放学后,一定去姥爷姥娘家住几天。
到时候,给大大写信的时候,也给大大和娘说一声,想着他们不在家,自己会替他们去看看姥爷和姥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