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彩蛋·“边衅”37(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一边看,一边对照央洲军队和皇帝官员的表现,不由认同地点头。

认同之余,他觉得自己也隐隐有些冷汗冒出——神迹提到的原因之一,是一个很容易犯的错误。因为己方之前的战果,因为己方多年以来的情况,就变得充满自信。

这没什么,自信是好事情,但是自信的同时却因为自己的骄傲而不屑于去看其他敌人的能力,其他敌人的优缺点,不愿意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个切实地分析,而只是固执地沉浸在自己的自大自傲之中——是的,自信已经变成了自大和自傲。

就连事后分析战败原因,都不能依据事实,而是要和自己脑中的固有逻辑认知相对照……

这种自傲自大、导致压根不愿意切实了解一下情况、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认知和做法的问题并不算少见。别的不说,大唐当时的那个彩蛋中,李某人不就同样存在这样的状况、犯下了这样的错误吗?

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缔造额的盛世太平之景中,对于其他大臣劝谏的问题置之一旁,全然当做了耳旁风——就算当时的那些大臣去反对李某人对安某人的宠信,有着他们政治斗争的缘故,可这种劝谏也并不是没有道理、没有实际依据的啊!

可他倒好,一点也不听,实在不行就走个过场,觉得自己的各种“防范举措”万无一失,觉得安某人绝对是“忠心耿耿”……

呵!

李世民想到此,就不由得磨了磨后槽牙,心中怒火顿生。

不过,和大唐当时的情况还有些不同的是,央洲这边——几乎都没有人对皇帝、对这些不明情况固执荣光的大臣们提出反对意见!

大唐当时,不论是为了党争夺权,还是真心为了大唐天下的安稳,总还是有人向李某人进行劝谏,提出异议的。可央洲这边……非要说提到过莺莺国“打不过”的人,还是那个静安——还不好说他是切实上报的情况,还是其中夹带了他自己不想打仗的私货,有没有过度退缩。

其他的大臣,要么是压根不觉得莺莺国军队是个什么真正的对手,要么是知道情况却为着自己的官途性命而忙碌,压根不会把这些情况上报到朝廷。

这太可怕了。

这说明,除了那几个亲临一线过的官员,剩下的所有官员,所有人!都秉持着“央洲上国,一个蛮夷国度也不过是在海上撒野,怎么可能侵入到内陆地区”的想法。

这种大部分人统一想法,拥有一致观点的情况,想要达成可是相当困难的。

而央洲达成了这个想法,这恰恰表明了当时央洲上上下下都在固执荣光、沉湎于上国身份、自大自傲对敌人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不屑一顾……

整个朝廷都是这种风气,其弊病的深度、改变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