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使得局势混乱(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建兴三年春天,诸葛亮在成都誓师,亲自率领七万人分三路向南进发。
【这场战争也标志着他的军事生涯开端,尽管首次领军面对大量兵力,却用出色的指挥显示出了其才能】。
【从始至终他的军事策略清晰,意识到不能期望一次性彻底铲除雍凯与孟获的力量,而需逐步攻破】,
从而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的兵马力量不受大的损失,并巩固对南中之地的统治权威。
对前益州官员如雍凯者,他采取了严酷措施;知道若不斩草除根,则益州南部将永不得安宁。
占领建宁后,那些领头的背叛者们包括几名郡首均遭到严厉惩罚。
至于处理与孟获的问题上,则更多采用了宽大的办法:
【带着部下跨过泸水,迎战这位声望颇高但却不太懂阵法谋略的领导者。
虽然敌军战斗力较强,但在其巧妙指挥下令对方溃不成军,且数次俘获孟获本人却又放归】
最终,孟获觉得再战已失去意义,决定向诸葛亮献上降表。
孟获七次被擒是一个历史事实,不过整个战役并没有像《演义》中那样充满神化色彩。
关于孟获是被三擒还是七擒的说法各不相同,具体次数尚无定论。
在征服南中之后,诸葛亮正式任命孟获为当地的官员。
他同时安排李恢担任南中都督,以维持该地区的治理与稳定。
随着秋季到来,诸葛亮率领军队返京。
历时约九个多月的南中之战,至此宣告结束。
这一胜利也意味着蜀汉逐渐从夷陵之战的失利中走了出来,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开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经济快速复苏和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然而,诸葛亮心中始终牢记北伐曹魏的战略目标。
尽管刘备在世时未实现这个宏伟志向,但作为继承者,诸葛亮从未停止为此奋斗的脚步。
平定南中之后,诸葛亮挑选了八百四十余名精锐士兵,组建了一支名为“无当飞军”
的特殊部队。
这支精锐部队在随后的多次北伐中屡立战功。
由于蜀地缺乏良马,蜀汉难以建立强大的骑兵队伍。
山地作战还行得通,可到了平原战场,面对曹魏的铁骑几乎成了易被攻击的目标。
为了弥补这一点,诸葛亮发明了一些增强战斗力的装备。
“诸葛连弩”
便是在这段时期问世,大大增强了蜀军的火力。
除了物质和武力装备上的准备,将领能力的强弱至关重要。
针对老一代的将领们,诸葛亮依然予以重用;在此基础上,他还着力培养年轻的英才,如王平、张嶷、向宠、张翼、句扶等人,皆因其卓越表现受到重用与提拔。
公元226年(建兴四年),曹魏君主曹丕病逝,其子曹叡继位。
抓住这一难得机遇,诸葛亮决心北伐中原,亲临汉中坐镇指挥,下令魏延、王平加紧练兵,准备进击凉州的同时,他还派遣使者前往上庸争取孟达的支持。
显然,此次出师诸葛亮早已做足充分的准备。
可惜的是,此役诸葛亮用人失察,选中了一名被认为不宜重用的人才。
此人南中之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并被委任为“北伐参军”
和“丞相府长史”
。
正是这个过于爱才决定,导致后来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
PS: 帅哥读者大大肯定知道这位“错误的人才”
是谁,但此处暂不讨论此人。
诸葛亮为蜀汉提拔了不少杰出人才,他们后来成为国家的骨干和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