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钓鲤鱼(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钓鱼钓到的品种其实不少了,钓过的杂鱼也多,曾经钓过的好多杂鱼米云甚至都叫不出正经名字,几十年来,主要还是钓正经鱼居多,米云理解的正经鱼就是鲫鱼,草鱼,鳊鱼,鲢鱼,还有黄辣丁,鲤鱼其实也算是正经鱼的一种,只有家养鱼塘才能钓到,还有河流里的野生鲤鱼,其它地方比较难钓到了,小时候米云其实还钓到过几尾红色尾巴的小鲤鱼,只是个头不大而已,大点的鲤鱼比较有劲,也容易脱钩闹窝,主要是现在的人都不爱吃鲤鱼,过去物质匮乏的时候,还能经常吃红烧鲤鱼,鲤鱼鱼籽是留给米云最深刻的印象了。

鲤鱼这种鱼,说实话,米云已经差不多有二十年左右没有吃过了,米云的家乡是鱼米之乡,鱼资源丰富,四大家鱼最廉价的有鲢鱼吃,可以说基本上不用吃鲤鱼,尤其第二个村子的十几年基本上就没有碰过鲤鱼了,也就是过年除夕团圆饭象征性的看到鲤鱼咬大葱摆盘,正月放上十天半月,没有坏可能会吃几口,平时一年四季基本上不碰鲤鱼,吃的多的就是鲫鱼,草鱼,鲢鱼这三种。

米云记得第一个村子的十几年,还是有吃鲤鱼的记忆的,那个时候物质相对匮乏,鱼肉蛋还是稀缺物品,吃鲤鱼也就是家常便饭了,红烧鲤鱼居多,家里亲戚也会烧红烧鲤鱼这道菜,尤其中午喝粥吃午饭的时候,看到红烧鲤鱼就会两眼冒光,实际上米云十几岁以前的午饭就是喝大米粥,用米汤熬的锅巴粥,基本上不会配咸菜的,就是光喝一大碗米汤锅巴粥,有时喝两大碗,想吃菜的时候可以跑屋后小舅家,他家开菜籽油油厂,经常会烧红烧鲤鱼这道菜,能夹上一点鲤鱼肉菜放到嘴里,就和现在吃鲍鱼、人参、甲鱼、牛肉、波司登大龙虾一样的感觉,沾一点点油腥都会非常满足了。

米云不记得家里,一年四季能吃上几顿鲤鱼,吃鲤鱼的时候一般就是红烧和炖煮两种家常做法,红烧的好理解,现在都还有这道菜,鲤鱼炖煮可能现在的人不能理解,只有90年代以前的人才能体会到缺衣少穿的那个时代,衣服都是穿亲友邻居的衣物,都是捡别人衣服穿,现在的人基本上很少有人捡别人的衣服穿了,鲤鱼炖煮主要还能下青菜和萝卜,可以多吃几碗饭,尤其大规模的红色鱼籽也是能多下几碗饭,虽然民间一直流传吃鱼籽会变愚蠢的传言,但耐不住美味,还是会忍不住去吃,不像现在的人基本上就对鱼籽不感冒了。

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鲤鱼不仅是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更与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产生了深厚渊源。我们的祖先在这个普通的鱼种身上涂上了一层又一层的神秘色彩,赋予了它非常多的象征意义,也是鲤鱼不是最好吃的鱼种,确能流传几千年不被市场淘汰。

鲤鱼的传统文化象征意义:

1.金榜题名

以鲤鱼来寓意金榜题名,源自广为人知的“鲤鱼跳龙门”传说。“鲤鱼跳龙门”见于《太平广记》卷四六六:“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渚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大体意思是说鲤鱼要化为龙,首先要跃过高高的龙门,还要经过天火烧其尾的考验,才能化为神龙,否则就只好甘心做一条凡鱼了。

这则神话传说的寓意十分明确,即要想功成名就,就必须努力奋斗,必须经过艰苦磨难。这个传说激励着古今的读书人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用功读书,方能出人头地。因此,古时鲤鱼跳龙门常作为对平民通过科举得以高升的比喻,也是一个吉祥祝辞。

2.权力

唐代以前,兵符是做成虎的形状的,称为“虎符”。唐朝时改虎符为鱼符,把铜铸成鲤鱼的形状,作为兵权和皇权的象征。鱼符为什么不模仿其他鱼而铸,偏偏要模仿鲤鱼呢?一个原因是“鲤”与唐朝皇帝的姓氏“李”同音,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取鲤是“鱼之主、能神变、能跃龙门而成龙”之意。

唐代人不仅调兵遣将用鱼符,更换行政官员的信物也用鱼符。新官员拿着朝廷保存的一半鱼符到住所,与旧官员的另一半鱼符相合,这就表示新官取代旧官是朝廷的命令。

3.书信

古人常以“鲤鱼”、“双鲤”、“尺鲤”、“素鲤”或“鲤书”比作书信,这种现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非常常见。为什么要用鲤鱼来表示信函呢?信函又为什么要仿鲤鱼形而制呢?一种说法是这种习俗与鲤鱼游速极快,能“飞越江湖”有关。

这一习惯起源于东汉乐府诗中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诗中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首诗中的“双鲤鱼”,指的是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中间夹着书信。这种鲤鱼形信封沿袭很久,一直到唐代还有仿制,后来“双鲤”就成为书信的代称了。唐代用丝帛写好的书信,也习惯上结成鲤鱼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