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传统米粥回忆(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回忆完开胃凉拌菜和卤菜小吃,不得不谈夏天的另外一种主食,它不是米饭,也是与米饭关系密切,可以用米饭熬成锅巴粥,也可以直接用大米煮绿豆解暑粥,绿豆粥和锅巴粥也是米云夏天小时候的必吃解暑食物,有过太多的回忆。

暑假期间一日不吃粥饭的时候都没有,基本上都是天天要吃的食物,只不过是90年代以米汤锅巴粥为主,在2000年以后用多用锅煮绿豆粥,也可以上面煮米饭,下面一层煮绿豆粥。

记忆中小时候的锅巴粥和绿豆粥都是吃了十年以上的食物,而且还是常吃的食物,不像腊八粥,一年可能吃一回,也可能不吃。本章主要想说的就是锅巴粥和绿豆粥。

小时候家里都是烧柴火煮饭,一个大锅,放上大米和水,烧起柴火煮一锅米饭。米云家的灶台都是两口铁锅,一个直径40CM,一个可能就是120CM,在生活20多年的两个村子都是如此,不光米云家这样,很多农村人家都是如此。小一点的铁锅平时煮饭烧菜,大一点的铁锅平时煮猪食,过年前用来煮猪头,腊肉,腊鸭,腊鱼,腊鸡等各种肉食。

菜火锅锅底都是焦黄的锅巴,有时候直接拿来啃,米云小时候最喜欢的吃法就是用锅铲把上面的米粒碾成稠稠的粥样,再添点水,连同锅巴一起熬煮,加上白糖融化,一碗浓稠的锅巴粥就好了。

鲜甜可口,又有大米的焦香,冬天的时候暖暖的喝一碗,全身都热乎乎的。

一家人在一起,就上酸菜或者剩菜,开心的吃完,吃饱了,就有力气出去玩了。

长大后,再也没有吃过那么美的大米粥,就算吃着昂贵的料理,也无法感受小时候的那种幸福。尤其大学毕业后的十几年中,再吃锅巴粥的次数屈指可数了,吃柴火饭的次数也是如此。

这个世界的两面性,就是富足有富足的好,贫穷也有贫穷的幸福。人还有善恶,万事万物都是矛盾体,不过一切都得向前看,缅怀过去,也是多愁善感,并不是什么坏事。

锅巴粥的起源与一个有趣的故事有关,发生在宋朝时期。当时,一位老和尚让小和尚煮米粥,但小和尚在煮粥过程中不小心睡着了,导致粥水煮干,粥底粘在锅上形成了一层硬邦邦的物质。这位小和尚尝了尝这层锅底的残留物,发现它又香又脆,味道非常好。于是,他灵机一动,看到了商机,还了俗并在南京城摆起了小摊,将这种用大米做成的美食命名为锅巴。

随着时间的推移,锅巴不仅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零食,而且在烹饪中也有其独特的应用,尤其是在煲仔饭中,锅巴的精华就在于焦黄香脆的部分。

如今,锅巴粥作为一种传统的美食,不仅保留了其原始的风味,还融入了现代的制作工艺和食用方式。人们可以在品尝锅巴粥时,享受到那份古老与现代相结合的美味。

粥,作为一种由稻米、小米或玉米豆类等粮食煮成的稠糊食物,是我国饮食文化的精粹之一。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黄帝时期,据《周书》记载,“黄帝始烹谷为粥”,意味着从黄帝时期开始,我国的先人们就开始用五谷烹制熬粥了。

粥的起源与粮食的缺乏有关,起初是因为粮食不足,人们将有限的粮食加水煮成粥以填饱肚子。粥,作为一种传统的食品,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早在六七千年前,祖先就开始以粥充饥,粥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发展,粥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食用,还融入了药用和养生的元素,成为带有人文色彩的“养生”层次。

在中国古人的眼中,人们普遍认为粥比饭更好。这种观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喝粥比吃饭更节省粮食。

在当时的社会中,农耕技术还不成熟,粮食产量少,又是一种十分稀缺的生存必需资源,因此适当的节俭是十分有必要的;二是粥比饭更简单方便。

在古代制作米饭的烹饪工艺比煮粥要有技术含量得多,那时候如果要想吃米饭,首先要有锅,还要有类似于现代笼屉的蒸具,因此在烹饪上比较复杂,远远没有一口锅,水开加粮一直煮来得简单,这也是粥在当时日常饮食中的地位远远高于饭的一个重要原因。

粥的廉价与方便致使它很长一段时间并不被贵族所看好。在大灾之年,“施粥”成了一种慈善手段,因此在多数上层人士看来,喝粥只是穷困人家以及灾民的食物。 这种情况直到宋朝才有所缓解。 《太平御览》中“饮食部”有“糜粥”一节, 首次把粥“册封”成国食。让我们来看看宋朝的文人对食粥有多么的喜爱。

进入中古时期,粥的功能更是将“食用”、“药用”高度融合,进入了带有人文色彩的“养生”层次。

粥不仅是一种节省时间、味道美妙的食品,而且喝完粥后睡一觉,妙不可言,人们都称粥有很大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