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勤劳节俭的美德(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我国除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也发生过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只有勤劳节俭的美德传承一直持续了上千年之久。米云比较偏爱传统文化,与现在的社会可能有点格格不入,也许是从小到大的教育如此,出生在中国经济比较困难的时候,那时候物质匮乏,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主要受母亲家族的影响,母亲一家人全部都比较节俭,除了外婆不在节俭之列,可能外婆的大方多于节俭看不出来。

米云印象中母亲一家十几口人比较节俭,算上外公的五兄弟开枝散叶的话就是百口大家,整个家族都有节俭之风,可能是时代局限性,受限于当时的物质条件,也有可能从古至今,勤劳节俭就是家风流传至今。由于前文提及到过多次,尽量不重复前文内容,只分享没有提及过的回忆。

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最基本最突出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春秋左传》中有“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记载。

大意是说: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早在3000 年前成书的《周易》中则说:“甘节,吉”。意思是说,甘于节俭,乐于俭朴,美好;“不节,则嗟。”意思说,不能节俭,结果必定招致祸患,落到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地步。

从传说中的尧、舜、禹起,各个历史时代的广大人民群众,乃至封建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无不以勤俭为做人的美德、持家的要诀、治国的法宝,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

米云只分享几个家庭回忆,重点科普古今故事,其他的家庭回忆以后有机会慢慢穿插,不像集中回忆,太过真实的回忆有点敏感。

米云分享的就是高中阶段的一件事,也有可能是初中,已经记不清了,已经有二十年左右了,有一次米云和外公坐公交大巴车进县城,全程大概两小时左右的车程,就是现在各乡镇的路修好了也要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当时坐车的人只有米云和外公两人,不知道什么原因,外公可能是吃酒席或者本身就在村里小住,下车后我们的落脚点是小姨家,当时是在汽车东站下车,离目的地大概七八里路,打的大概是三元左右,坐公交一元左右,当时还不能直达小姨家门口,米云和外公下车,米云当时是想坐公交车或者打个摩的慢慢游去的,毕竟那是外公已经是70多岁高龄,那时候还没有老年痴呆,米云的外公是解放前的初中学历,比一般当时建国的将军学历都高。

米云外公主要为了养家糊口,才没有选择高升,只是平淡了当了三十年村支书,卸任村支书后又当了乡镇十几年的各个单位支书,当时还是在编的支书,光学历就能足够高升,村支书离任后都还能最后高升十几年。外公下车后主动在前面带路,米云也不好说什么就只能跟在后面走,边走边聊,肯定少不了一番教育,米云只记得当时外公不是和米云一样轻装徒步,外公肩上还挑了一担行李,用锄头当扁担挑的东西,当时可能就是为了带锄头进城,外公当时身体还好,虽然七十多岁了,还是健步如飞,米云在后面小跑跟进。米云只能推测发生在米云上初二和高二阶段的时候发生的事。

那个年代出生的人身体素质都比较好,米云的爷爷也是如此,听父亲说过,米云的爷爷经常步行几百里来回湖南和湖北两地的县城,一走就是几个月,解放前的剃头匠,就靠剃头的手艺,赚了几栋房子和几百亩土地,好在最后都在解放前赌博输光了土地,解放后还是评了个中农成分。米云父亲说,父亲三兄弟都会老式剃头,米云小时候就体验过,但从不认可剃的发型。长大以后就不愿再让其剪头发了。今天也是父亲节,就随便说几句,愿所有父母长辈都健康长寿。

回到勤劳节俭的主题,现在所理解的勤劳指的是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与品格。它要求人们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和丰富自己的生活;所谓节俭,指的是人们对待个人生活欲望的态度,它要求人们节制自己的生活欲望,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节约生活,节约财用,合理消费,正确理财。

勤劳和节俭是相互联系的。勤劳是源泉,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节俭是节流,节约社会财富,以利积累财富、再生产和合理消费。如果只勤劳不节俭,犹如竹篮打水一场空。没有勤劳,就没有财富的创造;没有节俭,就没有财富聚积,两者有机统一,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出自诸葛亮<戒子篇>,高考的名言警句都可能会考。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出自于《尚书·大禹漠》,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出自于《左传》,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出自李商隐《咏史》,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