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第14集《妙法莲华经》(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癸五、问禅

这一科是说明他土六瑞,就是佛陀从白毫光里面所现出的这些佛菩萨,以及佛陀对菩萨的教化。就是说,一个方等、般若的菩萨,在没有成就《法华经》的一心三观之前,他是怎么样行菩萨道的?他是先成就功德庄严,然后再把它回向佛道。

这个功德庄严有六种。我们来看第五种的功德庄严,叫做禅定。禅定的目的就是收摄身心。那么,菩萨是怎么收摄身心的?

又见离欲 常处空闲

深修禅定 得五神通

又见菩萨 安禅合掌

以千万偈 赞诸法王

首先我们讲到菩萨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个菩萨他是有一点水平了,福德、禅定、个性也调得差不多了。那么为什么要收摄身心呢?宗喀巴大师讲一个譬喻,说我们到了一个黑暗的房间,这个房间的墙壁有很多的图样。你要看清楚图样,必须有蜡烛的光明。这个蜡烛的光明就是智慧,透过智慧才能看到诸法实相,否则你就是颠倒妄想。一个人心中没有光明,那就是妄想。但是这个光明要能够看得到图样,它有个条件:你必须有一个屏风,把这些干扰的风挡住。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创造一个稳定性的光明,而不是闪烁的光明。什么叫稳定性的光明呢?就是你的心要有一定的禅定、寂静的力量,你才能够修智慧。你一天到晚心里面到处流动,这辈子就没有智慧可言了。所以这个禅定是智慧的基础。

“又见离欲”,说这个菩萨远离心中的五欲,也是要“常处空闲”。修习禅定,初学者要闲居静处,不能在嘈杂的地方;而且要“息诸缘务”,不能有太多事情。那么干什么呢?“深修禅定”,通过一种专注相续的力量来成就禅定。这个禅定指的是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禅定以后有什么样的功德呢?成就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跟神足通。这个是世间禅定。如果这个禅定再加上我空的智慧,那就变成灭尽定。就是这五通当中多一通,叫漏尽通,那就是出世间的禅定。所以这段经文,古德判的是,它包括世间禅定,也包括了出世间的禅定。这第一个。

第二个,这个禅定是怎么回事呢?“又见菩萨,安禅合掌。”注意,这个禅定没有说“又见离欲”,也没有说“常处空闲”,它直接讲“安禅合掌”,所以这个禅定是智慧的观照产生的一种寂静。这种智慧的观照就是空性的智慧。它观一切法“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它空掉心中的妄想执取。在一种无住的情况之下生起内心的妙用,以千万种偈颂来赞叹佛陀的功德,来随喜佛陀的功德。所以它这个地方是在“应无所住”的情况“而生其心”。

就是说,身心的收摄,经文里面有两个方法:

一个叫做走禅定的路线,这个叫做心一境性。内心安住在一个单一的所缘境,叫心一境性。它必须要息诸缘务,闲居空处,然后专一、相续而创造寂静。这是第一个,从禅定的方式来收摄身心。

第二个是从智慧的方式。观一切法空的时候,把内心的相状远离了、清净了,然后再修智慧。

一般来说,一个菩萨修这个收摄身心,这两个都是交互作用,都很重要,一方面要通过专注,一方面通过空观。

比方说念佛。你念佛当然必须通过专注。你如果佛号有时候念得很顺,心中没有什么太多妄想,就过去了,就只管念佛。但是有时候,你念佛时就是有一个固定的妄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干扰你,这个妄想过不去。这个时候,你就要有一些空观来做一些辅助了,来观察你本来就没有这个妄想。就是你必须跟妄想先松脱,观察空性的智慧,把你的心跟妄想松脱。你不修空观,你跟妄想就纠缠不清。纠缠不清,你用佛号压它,没有用的。所以一般来说,专注的禅定跟空性的智慧是交互作用。

但是有一个地方例外,就是临命终的时候例外。临命终的时候,你不能用禅定的方式来收摄身心,没办法了。因为临命终你不可能息诸缘务,也不可能闲居静处,你不可能创造一个安稳的环境。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临命终都是在一种躁动的环境。所以,你没有习惯用空观,到临命终的时候你出现很多的妄想。你这一生的经历,从小到大,所有经历的事情一一出现,这些经历你要注意,那是你自己亲身走过的经历,你一定会百感交集,因为是你自己走过的。你看到别人可能还没有感觉,但对你自己从小走过的境,你一定会触景生情。如果你没有空观的智慧,那你就“仁者心动”,你的心就躁动不安了,这个佛号就念不起来了。

所以,临命终的时候,空性智慧的寂静就很重要了。就是说,它速度快,它能够用很快的时间让你跟妄想松脱。那禅定是通过专注、相续,它是调伏妄想,就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当然这个也很重要,这是平常的功夫。但是临终的时候,你重点已经不是调伏它了,而是叫做“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觉照什么呢?就是觉照空性。你的心跟空性一相应,妄想就脱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