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 诗史孤鸿:杜甫的跌宕人生(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昏暗摇曳的烛光下,他与家人围坐在一起。
微弱的烛光映照着他们疲惫而憔悴的脸庞,一家人默默无言。
妻子为他端来一碗热汤,汤面上浮着一层薄薄的油花,在烛光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他接过,却没有喝的胃口。
屋外的风声和远处传来的犬吠,打破这压抑的寂静。
杜甫常常在此时陷入沉思,回想着白天在城中、乡间的所见所闻,心中的悲痛愈发深沉。
他想到自己虽有一腔热血,却在这乱世中处处受限,无法拯救百姓于水火,内心充满了自责与不甘,那自责与不甘如荆棘般刺痛着他的内心。
在华州任职期间,杜甫亲身体验到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痛苦。
他看到百姓为了战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家中青壮劳力被征走,田园荒芜,老弱病残无人照料。
村落里处处弥漫着悲伤与绝望的气息,原本安宁的生活被战争彻底摧毁,那摧毁如狂风暴雨,将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席卷而去。
那段时间,杜甫结识了当地一位名叫李贤的文人。
一次诗会上,高堂之上,文人雅士们齐聚一堂,案几上摆满了美酒佳肴,酒香与墨香相互交融。
众人纷纷吟诗赋词,气氛热烈。
一位年轻文人起身吟诵道:“圣朝威武镇四方,将士奋勇保家邦。”赢得一片喝彩。
杜甫却眉头微皱,起身说道:“如今百姓身处水火,饿殍遍野,流离失所,我等文人,怎能只颂太平,而无视这世间疾苦?”
此言一出,众人一片哗然,有人点头赞同,也有人面露不悦,一场关于文学与社会责任的激烈讨论就此展开。
李贤对杜甫的才学极为钦佩,此后两人常聚在一起谈论时局。
某天,两人在李贤家中相聚。
庭院中,花草繁茂,石桌上摆放着精致的茶具。
李贤为杜甫斟上一杯茶,茶香袅袅升腾,说道:“杜兄,如今百姓深陷水火,我们虽无力扭转乾坤,但能以笔为刃,记录下这世间苦难,也算是为苍生做些实事。”
杜甫深以为然,重重地点了点头:“李兄所言极是,我也正有此意。这些日子所见所闻,让我痛心疾首,我定要用诗歌,将百姓的苦难公之于众。”
两人的交流更加坚定了杜甫创作“三吏”“三别”的决心,那决心如钢铁般坚硬,在交流中愈发坚定。
怀着对国家和百姓的深深忧虑,在那昏暗的灯光下,杜甫独自坐在那张破旧的桌前,桌上堆满了书籍和纸张,笔墨随意摆放着。
他手中的笔似有千斤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