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诗史孤鸿:杜甫的跌宕人生(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观民生启科举报国志

杜甫的目光从集市移向远处田野。

田间,百姓头戴泛黄斗笠,深深弯下腰,在骄阳下辛勤劳作,汗水湿透衣衫,豆大的汗珠滚落,重重砸进土地。

再看工坊,匠人们起早贪黑,粗糙的双手布满老茧,却熟练地操控着工具,眼神专注坚毅。

看到这一幕,杜甫心口一揪,痛心不已。

“百姓日子如此艰难,这是泣血悲歌!烈日下不停劳作,工坊中默默坚守,他们用孱弱身躯扛起苦难。我杜甫绝不能坐视不管,定要以笔为刃,为百姓发声!就像大禹治水,百姓为生计不辞辛劳,我怎能不挺身而出!”

眼前的景象,让杜甫心中五味杂陈。

一面是集市的繁华,人们欢声笑语;另一面是百姓为生存苦苦挣扎。

这强烈的反差如同一把利剑,刺痛他的心,也让他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繁华与苦难并存,身为诗人,我要用笔绘出世间真相,为百姓呼喊,唤起悲悯,推动世道变革!往昔在杜甫草堂,我写出忧国忧民的诗篇,如今更要以笔为戈,为苍生谋福祉!”

使命感在杜甫心中熊熊燃烧,驱使他无法停下脚步。

每到一处,他都小心地从行囊中取出笔墨纸砚,吹去砚台灰尘,专注研磨墨汁。

寻个安静角落,席地而坐,凝视眼前的一切,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倾注于笔端。

他的字迹苍劲有力,每一笔都饱含对世界的观察与思索。

这些文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时代的见证。

日后翻阅,这些文字将带他重温一路的风雨与冷暖,成为洞察社会、体悟民生的珍贵史料。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日光透过淡薄云层,如细碎金箔般纷纷扬扬地洒落在大地上,给州学披上了一层熠熠生辉的金色薄纱。

微风轻拂,学堂外垂柳依依,细长柳枝随风摇曳,似在为这场讲学轻舞。

杜甫身着一袭朴素却整洁的长袍,束着简单发髻,怀揣着对知识的尊崇与对未来的憧憬,步伐轻快而坚定地踏入州学大门。

刚一迈进,前方学堂便传来阵阵庄严肃穆的声响,原来是官员前来视察讲学。

此刻,杜甫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心中暗自期许:“今日能亲耳聆听官员见解,或许能为我这迷茫的前路,点亮一盏明灯。”

踏入宽敞明亮的学堂,一股静谧且庄重的氛围扑面而来。

只见一排排学子身着统一儒服,领口袖口镶着精致滚边,腰间系着青色丝带,显得儒雅得体。

他们身姿笔挺,如挺拔青松般端坐在古朴木椅上,眼神亮如星辰,满是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未来的遐想。

有的学子微微前倾,眉头紧皱,全神贯注地捕捉每一个字句;有的紧握着毛笔,指尖泛白,时刻准备记录要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