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6章 年 朱元璋发布讨张士诚檄文(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天下大乱,各路诸侯纷争不断,战火燃遍了中原大地,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犹如那在惊涛骇浪中漂泊的孤舟,不知何时才能寻得一处安稳的港湾。在这乱世之中,朱元璋和张士诚皆是一方豪强,各据一方,势力颇为雄厚,二人之间的明争暗斗,也让这江南之地的局势愈发紧张起来,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沉闷,只待那一声惊雷,便要彻底打破这看似平静的表象。
《明史·太祖本纪》记载:“二十六年夏四月,时士诚所据,南抵绍兴,北逾徐州,达于济宁之金沟,西距汝、颍、濠、泗,东薄海,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以故江、淮之间,以次用兵,所过皆下。先是,士诚遣将吕珍攻韩林儿于安丰,杀刘福通。太祖率徐达、常遇春往救,珍败走,以林儿归滁州。至是,太祖乃以檄数士诚八罪,命徐达、常遇春率师讨之。”这一篇讨张士诚的檄文,犹如一支利箭,拉开了朱元璋对张士诚正式征伐的序幕,也让天下人知晓了朱元璋的决心,注定要在这乱世的画卷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叫赵启,本是应天府里一个小小的文书吏,平日里就在那衙门之中,负责抄写文书、整理卷宗之类的琐碎事务。虽说官职卑微,可身处这乱世,又在这风云变幻的权力中心附近,倒也能听闻不少朝堂内外的消息,对这天下局势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这朱元璋发布讨张士诚檄文之事,起初我只是当作衙门里的一桩大事来对待,却未曾想,它竟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将我卷入了这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之中,让我经历了诸多从未想象过的事儿,也见识到了人心的复杂与世事的无常。
起初,我在衙门里听闻要写讨张士诚檄文的消息时,同僚们都围在一起,小声地议论着。
一位年长些的同僚皱着眉头说道:“这檄文可不是好写的呀,既要把那张士诚的罪过罗列清楚,让天下人觉得咱们出兵是师出有名,又得显出咱们主公的大义,可费心思了。”
另一个年轻些的同僚却满不在乎地回道:“怕什么,咱这衙门里又不是没有能写文章的人,再说了,那张士诚平日里的所作所为,随便一搜罗,罪过还能少了不成?”
我在一旁听着,心里也在思忖着,这檄文一旦发布出去,那可就是向张士诚公然宣战了呀,往后这仗怕是要打得不可开交了,也不知道这天下又会变成什么样。
没过多久,上头便安排了一位颇有名望的文人来撰写这檄文。我有幸能在一旁帮忙研磨墨汁,整理些资料,也算是近距离地见识了这檄文诞生的过程。
那文人坐在书桌前,时而皱眉沉思,时而奋笔疾书,口中还念念有词。只见他写道:“惟兹姑苏张士诚,为民则私贩盐货,行劫于江湖;兵兴则首聚凶徒,负固于海岛,其罪一也……”那一笔一划,仿佛都带着千钧之力,将张士诚的罪行一一揭露出来。
我看着那渐渐成形的檄文,心中暗自赞叹,想着这文章写得确实厉害,把张士诚批驳得是体无完肤,若是传扬出去,定能让不少人对其心生厌恶,转而支持咱们主公呢。
待檄文写完,呈上去给主公朱元璋过目后,主公甚是满意,当下便下令让人抄写多份,张贴在各地的城门口、集市等显眼之处,让百姓们都能看到。
我也参与了这抄写张贴的活儿,跟着几个同僚,带着那抄写好的檄文,来到了应天府的城门口。
城门口人来人往,百姓们看到我们在张贴东西,都好奇地围了过来。
一位老者眯着眼睛,看着那檄文,轻声念了出来,念完后,摇着头说道:“这张士诚,原来做了这么多坏事呀,咱之前还觉得他在那平江府,把地方治理得也还算凑合呢,没想到竟是这般模样。”
旁边一个年轻后生却反驳道:“这檄文上说的,也未必全是真的吧,说不定是主公为了出兵,故意编排人家的呢。”
他这话一出口,周围的人顿时议论纷纷起来,有的觉得有理,有的则觉得张士诚肯定是有问题的,不然主公也不会这般大张旗鼓地讨伐他呀。
我听着他们的议论,心里想着,这檄文的作用还真是奇妙,一下子就引起了这么大的反响,不过这也正是主公想要的效果吧,让更多的人站在咱们这边,支持这场征伐。
而在张士诚的地盘平江府里,这檄文也很快就传了过去,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张士诚坐在府中的大堂之上,看着那檄文,气得脸色铁青,把手中的檄文往地上一扔,怒道:“朱元璋这是血口喷人,我张士诚在这江南之地,何时做过这些恶事了?他这般诋毁我,不过是想找个借口来攻打我罢了,真是无耻至极!”
麾下的将领们也纷纷附和道:“主公莫要生气,这朱元璋分明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咱们可不能被他这檄文给唬住了,定要与他好好较量一番,让他知道咱们的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