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狄仁杰登场(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咱今儿个来讲讲《狄仁杰断案》里的故事哈。

话说这故事发生在唐朝中宗那时候,武后掌权,天下可不太平。朝廷里有个大臣,叫狄仁杰,字德英,是山西太原县人。这人那叫一个耿直,对朝廷那是忠心耿耿。他官居侍郎平章,像姚崇、张柬之这些大臣,可都是他推荐的呢。武三思想捣乱,太后要废了中宗立武三思当太子,狄仁杰可不怕,直接就跟太后争,上了个奏章,说立太子那得是亲儿子,以后才能进太庙,哪有侄子当太子,姑母能进太庙的道理。太后一听,嘿,有道理,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把政权还给了中宗,还称狄仁杰为国老,让他去当幽州都督。等中宗即位了,又封他为梁国公。这些事在史书上都有记载,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大忠臣。

可还有些事史书上没写,在野史里传着呢,说出来更让人佩服。狄仁杰不光是忠臣,还是个好官,聪明、精细、仁义又厚道。武后掌权以后,干了不少坏事,可民间那些奇怪的案子,都能让狄公给断得明明白白。狄公打小就聪明,六七岁的时候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读书那叫一个快,一目十行不在话下。到了十八岁,那更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并州官府听说了他的名声,先让他考了明经,后来又调他去汴州当参军,接着又升成了并州法曹。朝廷看他当官清正廉洁,就把他派到昌平当县令。

狄公手下有四个得力的助手。一个叫乔太,一个叫马荣,这俩以前可是绿林好汉。有一回狄公进京办事,他俩想打劫狄公的行李。狄公一看,嘿,这俩家伙有英雄气概,武艺也高,心里就想:“我要是能把他们收了,以后一起为朝廷出力,那多好啊,也不能让他们这身本事浪费了。”狄公不但没躲,还直接走上去,把他俩叫住,一顿劝。您猜怎么着?马荣和乔太可感动了,说:“我们当强盗也是没办法,天下乱糟糟的,没碰上赏识我们的人。既然您这么仗义,我们愿意跟着您,给您效力。”就这样,他俩成了狄公的亲随。还有个叫洪亮的,是并州本地人,从小就在狄家干活。他虽然不会啥武功,可胆子大、心思细,不管啥事儿都愿意去干,而且办事的时候能随机应变,不会莽撞,跟着狄公的时间最长。再有一个叫陶干,以前在江湖上混,后来改邪归正,当了公门的差役。因为他仇家多,老有人找他麻烦,所以就投到狄公这儿,跟马荣他们成了好朋友。从狄公到昌平上任开始,这四个人就跟着他私下里到处查案,破了不少疑难案子。

有一天,狄公正在后堂看公事呢,就听见大堂上有人“咚咚咚”地击鼓。狄公一听,嘿,准是出案子了,赶紧穿上官服,戴上帽子,到公堂上去。两边的衙役都站好了,就看见一个四五十岁的老百姓,满脸慌张,跑得满头大汗,在堂口一个劲儿地喊冤。狄公让差人把他带上来,这人在案前一跪,狄公就问:“你叫啥名啊?有啥冤屈?不在堂期来告状,这会儿击鼓干啥呀?”这人说:“大人啊,我姓孔,叫孔万德,就住在昌平县南门外六里墩。我家里房子多,人少,就开了个客店,这几十年一直平平安安的。昨天傍晚的时候,来了两个贩丝的客人,说是湖州人,在外地办货,路过这儿,天快黑了,就想在我店里住下。我看是路过的客人,就把他们留下了。晚上还一起喝酒聊天呢,好多人都知道。谁知道今儿早上天刚亮,他们俩就走了。到了辰牌时分,地甲胡德跑来跟我说,镇口有两个死人,就是在我店里住的客人,还说肯定是我图财害命,把人杀了,然后把尸体拖到镇口,想害别人。他根本不让我说话,就把那两具尸体拖到我家门口,还吓唬我,让我出五百两银子,他就帮我把这事儿遮掩过去。还说‘不然这两人从你店里出去,怎么就在镇上出了命案呢?这不是你移尸灭迹是啥?’我实在是没办法了,就赶紧来求大老爷您给我伸冤啊!”

狄公听他说完,上下打量了一下这个人,心想:“看他这样子,也不像是会行凶的人啊。”可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不能只听他一面之词就把他放了。就说:“你说你是本地的良民,那为啥地甲不说是别人,就说是你呢?我看你也不像啥好人,我可不能轻易相信你。先把地甲带来问问。”下面的差役答应一声,不一会儿就带上来一个三十多岁的人。这人满脸都是邪乎劲儿,穿着一件斜着的青衣,到了案前就跪下说:“小人是六里墩的地甲胡德,给太爷请安。这案子是在我管的地界儿出的,今早我看见镇口有两具尸体,一开始也不知道是谁。后来镇上的人都来看,都说这是昨晚在孔家店住的客人。我就去问孔万德,要不是他图财害命,为啥这两个人都死在镇上呢?而且孔万德说他们走的时候天刚亮,那时候镇上也该有人走路了,要是在路上遇到强盗,怎么就没人看见呢?我问了镇上的店家,也没人听见喊救命的声音。这不明摆着是他晚上把人杀了,然后拖到镇口去的嘛。这就是我的看法,凶手就在这儿,求太爷审问吧。”

狄公听胡德这么说,好像也挺有道理的,又回头看看孔万德,怎么看都不像是那种谋财害命的坏人,就说:“你们俩说的不一样,我还没去验尸呢,现在也不能就这么定了。等我去验了尸,再来审问你们。”说完,就让差人把他俩带下去了,接着传令下去,准备去验尸。这后面还不知道有啥事儿呢,咱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