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金醢嫩鸡(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滤酱油时,以竹丝编成圆筒,有边无底,名“酱筒”。
将酱筒置于缸底,使浑浊酱油留于其中,勿挖取,直至见底。于酱筒上压以砖,防其浮起,免缸底浑浊物流入。次日清晨,酱筒内酱油澄澈,可徐徐舀出,倒入净缸,再晒半月。缸口以纱布或麻布包好,以防蝇虫。
若欲多制,依比例添黄豆、白面、盐与水即可。滤酱油时,捞去一半浮面豆渣,晒干可做干豆豉。
余下的酱黄还可以拿来制作甜酱,取用整块酱黄,以冷却饭汤浸湿,晒干再浸,再晒,每日四五次。若天热,晒六七次更佳,直至酱黄变红。每斤酱黄,配四两盐、十大碗水。先将盐水烧开,澄清冷却,用以泡酱黄。
晒干后,再加开水至原量,不时轻搅,勿破酱黄块。晒至酱黄变红,滤出酱卤下锅,加八角、花椒等整粒香料,芝麻以袋盛之,同煮三四滚,再加一小瓶好酒,稍滚即止,装罐备用。剩余渣滓,酌情加盐煎水,依前法再晒红,下锅再煮几滚,收起作烹饪调料。
程云桃十分佩服先人的智慧,竟然能够掌握如此复杂的酿造之法,让普普通通的黄豆摇身一变,成为这厨房里不可或缺的提鲜妙物。
这一缸看似寻常的酱油,背后是无数次的摸索改良。
从精心甄选颗粒饱满、质地优良的黄豆,到巧妙把控发酵时的温湿之度,再到以无比的耐心静候时间的沉淀,每一道工序,都倾注着先人的心血与巧思。
彼时并无精密仪器可资凭借,全靠先辈们凭借着代代相传的经验、对食材特性的熟稔,以及对生活的满腔热忱,以最质朴纯粹的方式,孕育出这满含人间烟火、生活真味的醇厚酱香。
这造酱之法,颇有窍门。
据说在酱成之后,于其表面洒芥末或川花椒末,可避寄生虫附生;洒小茴末,再以鸡羽毛蘸生香油抹于缸口,能防蚊蝇侵入;将酱液搅和,用白布过滤,可使其洁净。
取水亦有讲究。去年腊月,择极寒之日,将水煮沸,置于庭院空地冷却后封存。待夏日泡酱取用,于人最有益,不生虫且久存不坏。又六月初六所取之水,以净瓮盛之,用以制酱、醋,腌制之物一年不腐。
再者,造酱需三熟。其一,以沸水煮面调和做饼;其二,用熟面做黄,即先制饼,覆以草,待其发酵生出黄绿色菌孢,蒸后再覆草;其三,以沸水浸盐,令其充分溶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