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生擒对方主将(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其次伐交:

“伐交” 即破坏敌人的外交联盟,通过外交手段争取盟友或使敌人孤立无援。当不能在战略谋划上直接战胜敌人时,通过外交活动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战略环境,为军事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示例

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抗秦,通过外交努力使六国结成联盟,共同对抗秦国。秦国则采用张仪的连横策略,分化瓦解六国联盟。秦与六国之间的这场外交较量,就是 “伐交” 的典型体现。秦国通过破坏六国的外交联合,使六国之间产生猜疑和矛盾,最终为秦国逐个击破六国创造了有利的外交环境。

其下攻城:

“攻城” 是指通过武力直接攻打敌人的城池。这是最下等的策略,因为攻城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往往会造成己方巨大的损失。孙子认为,当战争发展到必须攻城的阶段,说明前面的谋略和外交手段都没有取得成功,只能采取这种最直接、最残酷的方式。

示例

在古代攻城战中,进攻方需要制造云梯、投石车等攻城器械,士兵们要冒着敌方的箭矢、石块、油水等防御手段强行攀爬城墙。防守方则凭借城墙的高大坚固和充足的物资储备进行顽强抵抗。例如,蒙古军队在攻打襄阳城时,虽然兵力强大,但襄阳城城防坚固,又有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蒙古军队久攻不下,历经数年,耗费了大量的之援,才最终攻克襄阳城,这充分体现了 “攻城” 作战的艰难和不利。

以下是几个 “伐谋” 的成功案例:

1. 烛之武退秦师

背景

春秋时期,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郑国面临着灭国的危机,因为晋国和秦国都是当时的强国,郑国在军事力量上远逊于两国联军。

过程

郑国大夫烛之武在深夜缒城而出,见到秦穆公后开始施展谋略。他没有从郑国的角度去哀求秦国退兵,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形势。烛之武指出,秦国帮助晋国攻打郑国,郑国灭亡后,晋国的实力会得到增强,而秦国并不能从中获得实质利益。相反,晋国实力增强后可能会对秦国造成威胁,因为晋国的野心和地理位置会使其成为秦国向东发展的阻碍。

烛之武通过巧妙的言辞,揭示了秦、晋、郑三国之间的利害关系,使秦穆公认识到攻打郑国对秦国长远利益的损害。

结果

秦穆公被烛之武说服,决定与郑国结盟,并留下杞子、逢孙、杨孙帮助郑国守卫,自己则率军回国。晋国看到秦国退兵,也只好撤兵。郑国就这样在秦军的撤离下,解除了被灭国的危机,而这完全是烛之武通过 “伐谋”,从战略层面改变秦国决策而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