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欢呼雀跃,感恩戴德(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358章 欢呼雀跃,感恩戴德

当刘升在文华殿会议中定下今秋乡试诸事后,钱谦益、王铎便带领礼部官员忙碌起来。

新朝开启乡试,正该广而告知,没有隐秘进行的道理,故而南京及周边的士子最先知道此事。

听闻大崋承认大明生员功名,并准备在今秋开启乡试,众生员果然如钱谦益所说的那般,欢呼雀跃,对刘升赞颂不已。

按照崇祯时期三年一次的乡试规律,今秋本就该有乡试。

倘若刘升不开启乡试,就意味着众生员至少要再等一年。

而若刘升干脆不承认大明生员功名,则意味着很多有功名的读书人数十年寒窗苦读所得皆化为乌有,想要获取富贵,便要从头开始。

而刘升作为新朝开国皇帝,什么时候开启乡试,是否开启乡试,又是否承认大明功名,其实都可一言而决,没有人能逼迫他。

此类事是有史为证的。

如大元这样非汉族开创的王朝,一开始便并未行科举取士制度,而是以原蒙古帝国的选才制度为主——其实就是以举荐制度和论家族背景为主。

此后元朝在选才制度上争论了几十年,一直到至元二十一年,科举制度才算确定,又等到元仁宗皇庆二年才开始。

也即是说,在忽必烈建立大元后,二十几年都不曾开科举!

此后大元科举时停时开,在其统治中原的九十几年中,一共只开了十六次而已。

那么汉人皇帝就一定会正常开科举吗?

这点看朱元璋就知道了。

朱元璋起家之初,一直到建国后的前三年,也都用的是举荐制度——这里必须说明是,举荐制度虽然容易任人唯亲,也不够公平公正,但确实是用人的应急之法。

如明初号称“浙东四贤”的青田刘基、龙泉章溢、丽水叶琛、金华宋濂,以及明初比较有名的谋士、文臣范祖干、叶仪、许元、胡翰等人,都是通过举荐制度出现的。

不过朱元璋知道举荐制度的弊端,因此建立大明之后,便开始筹备恢复科举制度,因各种原因,到了洪武三年才得以进行大明首次科举。

结果通过这次科举选拔出的人才表现却令朱元璋大失所望。

其中北方人因先后受辽、西夏、金、蒙元异族统治,文教凋敝,一些有才能的人根本难以通过科举制度展示出自身能力。

南方虽文教稍微兴盛,可那些所谓的才子,大多只擅长做文章、诗词乃至戏曲,并不具备为官治理地方乃至国家的能力。

一句话,洪武初年,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并不具备施行科举选才的环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