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义和团(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自从白景杉和唐才常见过一面之后,再未有江苏军中或军中家属被发展成为“富友会友”。唐才常受到了白景杉的警告之后,不得不把目标转移到两湖及安徽等地。
毕竟唐才常出身湖南,其在当地有着相当高的声望,而且很多湖南籍学子中有很多人投身湖北新军及安徽地方军队之中,而江南地区则成为唐才常募集资金的大后方。
白景杉见唐才常识趣,也没有再管他们,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北方。
随着这么多年内功的修行以及一有空闲时间就读道家经典,白景杉能感知到的东西也越来越清晰。
自从第一次听到那声龙吟开始,到现在的庚子年,已经过了快5年多了。即使身在江南,白景杉也能隐约的感觉到,大清的国运金龙这两年越发虚弱了。
光绪二十四年、二十五年,整个鲁地先是发了大水、之后又是持续性的干旱,粮食不能说颗粒无收,但是也收获寥寥。鲁地的百姓都想知道,为什么上天会如此惩罚他们。之后随着一句顺口溜的兴起,鲁地的百姓终于觉得找到了原因。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各地百姓传言,只有“扫平洋人,才有下雨之期。”
之所以能传出这些话,原因有好多。百姓无粮,洋人有粮,洋人用仁慈、善良包装着自己,用粮食吸引百姓入教。不少无良地主、流氓地痞,一转身就成了教民,仗着“法外治权”欺压乡里鱼肉百姓。
洋人的兵舰撬开了大清的国门,这更让传教士们有了依靠,传教手段也不再如最开始的温和。而各地官府要么畏洋如虎,一味偏袒教民,要么态度强硬,维护地方百姓。
由于官府的无作为或简单粗暴的处理涉外事件,传教士觉得自己吃亏了,而鲁地百姓也觉得自己吃亏了,种种原因叠加,造成了鲁地严重的排洋情绪,最后这些普通的百姓演变成了义和团。
……
原山东巡抚毓贤向端郡王载漪讲过义和团的事,说这些人是忠心的、可用的。端郡王载漪也一直在慈禧太后面前为义和团美言。
慈禧太后也给了端郡王面子,颁布上谕,要求地方官只需查拿滋事的匪徒,无须过问练拳的和平乡民,承认拳会是“安分良民”、“习技艺以自卫身家”,是“守望相助”之义,而不是“邪教”,无须查拿。
而端郡王府更是在溥俊进宫之后,已经成了满族权贵寻求一官半职的活动中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