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1章 再苦一苦海军,骂名就由我来担!(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1411章 再苦一苦海军,骂名就由我来担!

实际对于美国人来说,华夏的第四代战斗机突然降临到眼前固然有些难以接受,但自家空军毕竟已经装备了近200架的22a,并且有着更加丰富的隐身飞机使用经验,无论在现实还是心理层面上,都仍然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除此之外,成本更低、用途更多的35也已经进入了高频次试飞阶段,尽管其中的垂直起降型和舰载型还有不少麻烦需要解决,不过最基础的陆基型号至少在目前看来还算顺利,仅美国自己的预计装备数量就将对标16,达到惊人的1500架以上,如果再算上盟友的采购量,那大概还要翻倍。

因此就目前的情况判断,只要十拿九稳的35项目不出什么大问题,那就算华夏的新一代飞机在质量上不落下风,自己靠堆数量也足以淹死对手。

所以,他们的危机感虽然存在,但主要还是来自于持续数十年的技术优势可能被抹平。

至少在现阶段,还绝不会有任何“我们已经比不过华夏军队”的想法。

可这个世界上并不只有华夏和美国两位玩家。

2009年这会儿,互联网的传播效应已经初具规模。

事件一旦发酵起来,所造成的影响往往很难被完全控制。

而上级在制定首飞计划的时候,显然没有考虑过其它国家的感受。

或者也可能是考虑过,但觉得不太重要……

当天的稍晚些时候。

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阿穆尔共青城。

加加林飞机制造厂。

作为全俄罗斯横跨十一个时区的领土中最东端的城市,这里甚至比华夏时间还要晚上两个小时。

刚刚吃过晚饭的航空工程师米哈伊尔·斯特雷勒茨缓步来到刚刚新建成不久的c16车间,准备晚上再加一会儿班,检查刚刚组装到位,还尚未完成调试的最新型离子镀生产线。

得益于前些年与华夏的深度合作,他们联合飞机公司uac得到了相对充分的资源,得以在吸波材料方面加大投入,总算是让奥布宁斯克技术研究所赶在t50项目首飞之前交付了一批试用型产品。

但联盟解体的余波影响深远,仅靠走出几手妙棋根本不可能完全破局——

同样也是因为跟华夏的深度合作,他们在几年前把本来应该用于修复和重建离子镀设备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全都作为出口产品交付给了对方。

而中间十余年的混乱也导致大量技术人员流失,甚至包括斯特雷勒茨本人,都是在青黄不接的情况下被强行拔上来,顶替年龄过大,已经无力承担一线研发任务的米哈伊尔·西蒙诺夫,以及还要兼顾行政管理的米哈伊尔·波戈相。

没错,三个人的名字还碰巧都是一样的。

作为苏联教育体系下培训出来的工程师,他的理论功底当然没什么问题,不过仍然严重欠缺经验,尤其是管理经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