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治世初现(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原本的历史上,治平二年(1065年)这一年宋朝岁入虽达一亿一千六百一十三万之巨,可官费、军费等支出却达一亿二千零三十四万,完全入不敷出。

而经过韩明与王介甫等人不断‘开源节流’,将冗余的官僚与禁军、厢军都进行了重新规划后。

治平二年秋,困扰大宋近百年的‘三冗两积’问题,得到了极大缓解。

经济上的不断复苏繁荣,让朝廷赋税也来到了历史新高,并且开始出现留存的情况。

这部分留存原本按照宋初‘强干弱枝’的国策,是要上交中央,不允许地方截留。

但为了刺激地方经济发展和提高地方官府的行政效率,英宗皇帝大笔一挥,将其作为地方官府奖惩和投入民生的费用,拨给了地方自行使用。

如此一来,更加刺激了地方的民生和经济,同时也给英宗皇帝带来了不小的威望。

而在文化上,英宗皇帝非常重视读书和书籍的编写整理。

治平元年(1064年),司马君实写成了一部《历年图》进呈给英宗,英宗皇帝对此大加赞赏。

治平三年初(1066年),英宗皇帝命司马君实设局专修《资治通鉴》。

并且同意司马君实选聘助手成立书局编写历代君臣事迹的请求,批示将书局设在崇文院内,特允许其借调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书籍。

不仅如此,英宗还批准提供皇帝专用的笔墨、缯帛,划拨专款,供给书局人员水果、糕点,并调宦官进行服务。

英宗皇帝的批示,极大地改善了司马君实编修史书的条件,使编写《资治通鉴》的宏伟事业自一开始就有了坚实的后盾。

司马君实为了报答英宗皇帝的知遇之恩,在此后漫长的19年里,将全部精力都耗在《资治通鉴》这部巨着的编纂上。

这一刻,历史似乎形成了闭环,除了在新政改革中风生水起的韩明、王介甫外,司马君实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历史使命,开启了一段并不平静的人生。

最后在军事方面,英宗皇帝同意了韩明提交的‘裁减军队部分番号,组建新式军队’的建议。

由此拉开了大宋新军的组建、磨合、训练以及征战的历史进程。

多年之后,在面对曾经历史中的无数强敌:辽、夏、金、蒙古等势力时,这支初创于英宗年间的新军,成为了战争的中流砥柱,也成为人们回忆大宋治世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