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讲】(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请大家打开讲义226面,辛一、明十住。

这一大科讲到修习《首楞严王三昧》修行的位次,在《楞严经》的修学过程,我们要记住一个重要的思想,那就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称性起修」是约因地,「全修在性」是约着果地上来说。《楞严经》的因地它是“称性”,称,有随顺的意思,随顺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来发起菩提心。

说:你为什么修学佛法呢?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当我们在发心的时候是缘外境,比方说,你缘人天的安乐果报,缘二乘涅盘的寂静,乃至于缘权教波罗蜜的功德。在本经的判定都不叫「称性」,因为这都是外在的因缘。在《楞严经》的圆顿止观的发心只有一个理由,说:你为什么修学佛法?因为我要顺从我的本性,我的本性它本来就具足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我本来就应该把它开显出来。所以在《楞严经》的思想,修学佛法是正常的。说:你为什么造杀盗淫妄呢?这是一念颠倒,这是不正常。

所以在《楞严经》的称性当中就是说,其实你去断恶修善度众生,这是随顺你本心,你本来就应该这样做的,你只是假借外在的因缘来开显你自性的功德,这叫「称性」,随顺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而发起一念的菩提心。发心以后就开始在产生修,「称性起修」,“修”在本经当中主要是修空假中三观。

在十住、十行、十回向,它的主修是“空观”,它的重点在于转烦恼障为般若德,成就真如之体;“十行”当中它的重点在修假观,转业障为解脱德,成就真如之妙用;到了“十回向”的时候那是成就中观,空假不二,顺入中道,转报障为法身德。

它一开始是称性而起修,最后的结果还是在开显你自性功德,在《首楞严王三昧》的观念,它完全安住一念心性,跟外境没有关系,它是托彼外境,显我自性,是这样的思想。无不从此法界流,最后无不回归此法界,它才能够成就《首楞严王》,永远保持「不迷、不取、不动」,特别的坚固而不可破坏,是这个意思。“十住”的意思是依实相理,如实的安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善男子指的是十信位已满的菩萨,他在十信的过程当中是以真实的方便。因为在《楞严经》的修学他是要大开圆解,先能够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以后,依止一念心性,而称性起修,所以它叫作真实当方便。经过了十信的阶位以后,这时候心精发晖,这地方是指在十信满心的时候,他内心的智慧就慢慢的增长广大,发晖就增长广大,到最后十用涉入。他把整个十信戒定慧的功德,会归到一心真如当中,而发起的一念清净心。

什么叫作「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前面的十信,蕅益大师的判教叫做相似位,相似转依号。这个人他称性起修,你说他是也有那么一点像,但他又不完全是,因为他还没有破无明,所以他要假借对佛法的闻思,假借外在因缘的摄受,他才能够法法消归自性,他只要一妄动又心随境转。所以十信位基本上是没有真正的安住真如,他还要假借很多很多的因缘的熏修。但是到了十住就不同了,他「十用涉入」,“入”就是入了内心的世界,而显现了一心真如。在发心住的时候,其实称性起修那一念心性,那第一道光明是在这个时候发动起来,叫「发心住」。当然这个发心他是经过十信戒定慧的熏修。

治地住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前面的发心住,内心产生一道一心真如的光明出现,到了治地的时候,他当下那一念真如的心中,发明另一道的空假中的智慧。前面是以如如智,而初证如如理;现在又如如理当中又产生另一道的智慧。当然这智慧更深入了,这种智慧就像清净的琉璃宝,里面有一个放光的黄金;“琉璃宝”指的是一心真如,一心真如当中,它又产生了另一道的光明的黄金(三观的智慧)。这个智慧干什么呢?是做什么样的呢?

「以前妙心,履以成地」。这个「以前妙心」前面初住的那一念空假中的妙心,然后去履见真如之地。蕅益大师说:初住是佛性最初的显现,二住是把佛性的量再扩大,到这个地方叫真修次第。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前面的初住好像降落伞刚刚落到大地上,是一个点状的东西,这时候它在地上开始活动,把它的活动范围慢慢的扩大。当然你要能够在真如理扩大,你得靠智慧,如如智要观如如理,它产生另一个深层的空假中的智慧,在真如理谛慢慢的活动,使令他所证的真理慢慢的扩大、慢慢的扩大,叫作「治地住」。

圆瑛老和尚讲出一个譬喻说:就像盖房子…十住还没有开始修波罗蜜,十行开始修波罗蜜,十地是做内心的调整,他证得法身以后,他并没有马上付出行动。他在盖房子之前先平整大地,就是在修大乘的波罗蜜之前,先平治一心真如的大地,来当作未来十行的一个基础,叫「治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