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讲】(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十六页,子三、明想阴即藏性。

我们这一科讲到“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五阴的法门是一个生灭之法,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回光返照,其实这个生灭之法是可以通达到不生灭的道理。

我讲我个人一个实际生活的经验给大家参考,就讲到色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的道理。我前几天回到寮房的时候,开门不小心,这个门碰到我的手臂,撞得很大力,非常的痛,手臂长一个包包。那当然是一个色法。那我问你,我手臂长了一个包,这个包是从哪里来?当然我们讲到这个包就会想:哦,这个包很痛,怎么怎么……你随这个色法产生攀缘,那就完了,那就是流转门,生死凡夫了。

我们今天学《楞严经》,我们要学佛陀的思考模式。你看佛陀遇到事情的时候,他会习惯性问一个问题:你从什么地方来?所以你学《楞严经》,要去学佛陀的思考模式。这个包包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说是门撞的,门给我包包,为什么我平常开门的时候都没有这种事情?如果说是我手臂自己长出来的,那我没有撞到门之前,我手臂也没有长这个包包啊。所以结论是循业发现,是我有这个业。这个门只是一个助缘而已,这个门只是把我的业带动出来。

我跟你讲,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子,都是我们的循业发现。比如说你在厨房切菜的时候,不小心刀子切到你的手。你这个伤口是怎么来的?如果说是刀子给你的,那为什么别人切的时候没有呢?如果刀子真的会产生疤痕,那每一个人都应该产生疤痕。如果说我手上的伤口是自己产生的,那为什么没有切东西的时候不会有呢?就是我有那个业,假借这个因缘把这个业显现出来,如此而已。等到这个业力消失了,这个疤痕就好了。所以叫即空、即假、即中。它的本质是空,因为它没有实体。它要有实体的话,就永远存在,你就完了,这个疤痕永远不会好了。因为它本身是因缘生,所以它没有真实的体,所以“即空”;那“即假”,当它业力还在的时候,你还真的有它疤痕的假名假相假用,你还有痛的感觉;等到你那个业力消失了,你这个疤痕,诶,觅之了不可得。任何事情的道理都是这样。

我们人生的遭遇都是即空、即假、即中,都是循业发现而已。问题是我们在遇到人事的时候,很少人会回光返照它的道理,被这种外相所迷惑。所以我们不断地去造业,不断地放纵自己的攀缘心,一次又一次地创造生死的业力,如此而已。其实生死本身不可怕,因为生死本来也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你要当下悟入,你就当下解脱,是这个道理。

子三、明想阴即藏性

【图一】

好,我们应该继续地学佛陀怎么去思考这个五阴,我们遇到五阴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看第三段,明想阴即藏性。这个“想”是一个心法,它的相貌是“于境取相,施设名言”,就是对外境产生一种想象,而产生很多很多的名言的分别。圆瑛老法师认为,“受”是偏重在前五识,“想”偏重在第六意识。当然,这个“想”是通于八识,但是第六意识的功能偏强,所以圆瑛老法师把这个“想” 偏作第六意识。我觉得他这样子合理,而且容易了解,所以我们姑且就把它这样配:前五识是受,第六意识是想,行阴是第七意识,这个“识”就第八识。这样容易了解。

我们看经文。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个“想”到底是什么功能呢?用这个譬喻把它解释出来。譬如说有一个人,他听到有人谈说酸酢、谈说梅子的时候,他就这么一想,嘴巴就产生了口水。事实上他没有吃到酸酢,也没有吃到梅子,他只是靠想象就可以把口水创造出来。说是“思蹋悬崖,足心酸涩”,他是想象自己站在一个万丈的悬崖,他双脚的足心就有一种酸涩的感觉。

“想阴当知亦复如是。”就是我们心中怎么想,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功能的变化。

好,我们再看这以下的说明。这个想阴是从哪里来。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

说这个酸酢、梅子的谈说,不是从梅子而生,也不是从口水而入。这个言说相,它不是梅子而生,也不是从口水而入。

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

就是说我们这个口中的口水,如果说是从梅子而生,那梅子应该自己谈说、 自己产生口水啊,为什么等待别人来宣说呢?假设我们的口水是从口中自己产生,那么我们应该依止口来亲自听闻而产生口水,为什么要等待耳朵来听闻,口中才产生口水呢?

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既然必须依止耳朵来听闻,那么这个时候水为什么不从耳中而出呢?因为 这个口水跟耳朵的听闻根本是不相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