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道阻且长(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可在他详细了解过之后,便迅速的意识到了电报的重要性。

虽说不会理会什么“风水”之说,但他也同清廷一般,认为这种通讯利器决不能掌握在外人手中。

而且这么便捷、进步的事物,是一定要办的。

那么如何开展呢,陈济方采取的办法是,引进技术,自家筹办。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且不论其他的困难,首先要克服的,就是来自内外两方面的阻力。

外来的阻力,出于洋人之中,那些此前想控制大清权力,获取更多利益的人。

按照这些人的想法,应是由洋人在两江开设和经营电报业务。因此他们对陈济方的计划十分不满,纷纷上门讨说。

但陈济方的态度十分坚决,除了初期的建设可以部分外包之外,在权限上绝不会交予外人。

洋人尽管软磨硬泡,终也无法改变。最后只能无奈接受,再尽量多争取些工程进项而已。

至于内部的阻力,当然是那些守旧的势力。

对于他们,陈济方先是晓之以理。他安排人,反复的进行宣讲、劝解,尽量说通道理,使他们转圜。

对于那些死硬的顽固人士,那就不再客气。

若他们并无什么实质性的举动,就由他们去聒噪。但倘若有人敢蓄意破坏,陈济方也绝对会痛下重手。

就这样,从同治六年开始,陈济方率先开设了“江苏电报局”。

从最初的,上海至苏州,再至江宁的电报线路开始,渐次向江苏全省延伸,并与海外线路连接。

后来,又相继在安徽、江西设立了电报局。电报网络逐步覆盖两江三省。

陈济方还格外重视电报的军事用途,专门在商团内部设置了相应的机构。

随着诸如电报之类的西洋事物,逐渐的涌入,对大清国内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新事物的到来,定会引起一些不适和冲突。但有些冲突,就显得尤为激烈和血腥。

比如,“教案”。

自19世纪60年起,随着条约放开,西洋教士得以入大清内地自由传教。

由此因东西方宗教、习俗差异,以及一些其他因素,引起的冲突,愈来愈烈。

频发的教案,就是这个时代下的产物,并且常造成恶性的流血事件,甚至演化为外交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