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全面失守(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可是英国人很不给力,他们毫无斗志,一心希望逃跑,1942年4月16日,超过7000英军被包围在了一个叫仁安羌的地方,在突围行动中被日军打死超过2000人后,英军感到绝望了,放弃了突围行动。

英军总司令亚历山大中将向蒋|求救,孙|立人从曼德勒派出113团紧急救援,经过激烈战斗,全团以伤亡过半的代价,于4月19日击退日军,将7000英军和随军记者解救出来,这就是仁安羌大捷。

不过胜利的喜悦没能维持一天,盟军内部就爆发了激烈冲突,导致战局急转直下。

4月20日中午,负责防守曼德勒正面的英缅军,在没有通知中国军队的情况下,擅自撤退,为了防止日军追击,英军还在曼德勒大桥上安装了炸药,准备撤退后立即炸毁大桥,至于曼德勒地区的中国军队何去何从,很明显,英国人压根没考虑过,更加不要说什么曼德勒会战了。

被英国人如此戏耍,蒋|彻底暴走了,不过他没敢发飙,美国人才是真正的金主爸爸,只要把美国人哄好了,就不怕没有援助,至于英国人,就让他们见鬼去吧。

之后再次指示杜|聿明,一切听从史迪威的指挥,这个命令直接断送了远征军的前途,原因很简单,史迪威是一个标准的美国人,人很热情,也很正直,但是不能否认的一点是,此人没有亲自上过战场,虽然官拜中将,但真的缺乏实际指挥作战的能力。

英国人逃跑,导致在曼德勒地区吸引日军主力作战的计划流产,作为一个成熟的军事指挥官,此时最重要的事情绝对不是考虑和日军决战,而是考虑军队的安全撤退。

杜|聿明认为,保护腊戌的门户梅苗和棠吉已经成为最紧急的事情,只要保住了这两个地方,远征军的退路就有了保障。

远征军总司令罗卓英,和战区参谋长史迪威都表示反对,据现在的史料推测,史迪威反对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其一是史迪威对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充满渴望,希望利用中国军队实现他个人的人生价值,所以他反对任何保守的行动方案,希望中国军队进攻再进攻。

另外一种可能是,史迪威压根就不希望远征军退回中国,史迪威一直觉得中国士兵是世界上最好的士兵,但是国军军官却贪污腐败,实在太糟糕了,和他们的统帅蒋|介石一样,令人讨厌,他希望国军失去所有退路,和他一起转往印度,这样他就可以利用美国军援彻底控制这支部队,世界上最好的武器和最好的士兵结合,必将诞生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部队,而这支部队将由史迪威指挥。

后来杜|聿明写回忆录,把罗卓英又撕了一把,罗是陈诚系的二号人物,精明强干,上高会战就是他指挥的,取得了对日作战的重大胜利,充分说明罗的指挥能力非常强,他不可能看不出腊戌地位的重要性,可他愣是装聋作哑,在英军跑路之后,和史迪威一唱一和,还要坚持搞什么曼德勒会战,完全不管远征军的退路。

杜|聿明认为,这是罗卓英在抱美国人的粗大腿,只要能够讨得史迪威欢心,得到美国支持,挟洋自重,罗卓英以后在国民党中的地位还不蹭蹭的往上涨吗?

史迪威虽然打仗的能力不咋地,但毕竟是一个人精,尤其在中国混了这么多年,对中国这些官僚的想法非常清楚,也非常鄙视,罗的小心思他看的非常清楚,只是一直不吭声,当利用完罗卓英,将部分远征军带到印度后,就一脚把罗踢开了。

罗被踢以后,连屁都不敢放一个,当狗嘛,一定要有当狗的觉悟。

4月20日,当听到英国人跑路的消息后,杜聿明立即建议将远征军回撤,以重兵防卫腊戌的门户梅苗和棠吉,遭到罗卓英和史迪威反对,这两个人都各自揣着小心思,装模做样继续搞曼德勒会战。

杜聿明着急了,立即向蒋|发电报告知了此时的情况,请蒋|做出指示,在如此危急关头,蒋|居然装聋作哑,没有给杜|聿明任何答复。

杜|聿明傻眼了,作为蒋|的亲信将领,杜|聿明深知蒋|最在乎的就是属下的忠贞,听从指挥,打败仗了是可以原谅的,不影响升官发财,如果不听指挥,即使打了胜仗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杜|聿明是一个多机灵的人,哪里会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蒋|命令他服从史迪威的指挥,那就服从史迪威的指挥好了,一切由领导决定,用现在的话说,这种行为叫没有责任和担当。

没办法,在蒋|的手底下干事,有责任和担当的人一般都死的很快,见机行事才能活的长久,基于这种思想,在淮海战役的时候,杜|聿明带着大部队都跑出粟裕的包围圈了,可蒋|介石一道命令,杜|聿明明知是死路,也只能听从校长指挥,乖乖跑回去被包围,彻底葬送了国军最后的精锐。

由此可见,当一个组织把人才都变成奴才的时候,离这个组织彻底毁灭就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