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殿试,传胪,金榜题名时(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殿试,乃科举之巅峰盛事。

此次殿试题目,乃昨日下午,由朱元璋亲自拟定。

题目共三道。

待其落墨定稿,便交由【印卷官】火速付梓印刷。

但凡接触过考卷之人,皆被限制于宫中,如笼中之鸟,甚至不得与他人交谈片语。

殿试当日,半夜才印刷完毕的试卷分发下去。

卷头之上,礼部大印鲜红夺目。

考生的姓名、籍贯、履历、家庭成员等详细信息也一应俱全。

可谓将政审细密地贯穿于每一个环节。

而卷尾处,【印卷官】的姓名与印章清晰可辨。

待收卷之后,还会有【弥封官】,负责糊住考生名字,以保公平公正。

不过,殿试与其他几场考试有所不同。

无需派人誊抄试卷,用的皆是考生自己的笔迹。

卷面要求极高,务必干净美观。

好在,考场还会发放草稿纸。

洪武年间,科举制度尚未完全定型,殿试考什么,全凭朱元璋一人决断。

他行事风格独特,不按套路出牌。

原本应考经义,如今却全然变为策论,且聚焦于时政。

这可让不少考生后背直冒冷汗。

时政范围何其广,那些交通不便、消息闭塞之地,若不是有心关注,人们根本不知外界发生了何事。

故而,欲考科举的书生,不应当两耳不闻窗外事。

不仅要研读经史,还需关注邸报,广结人脉,否则便如蒙眼行路,信息全无。

这也难怪民间会有“寒门无贵子”之说。

单是各种信息差,便将诸多贫寒子弟拒之门外!

朱元璋眯起双眼,静静看着众考生接卷。

他心中不禁泛起一阵感慨。

遥想洪武四年的科举殿试,考生不过四五十人。

如今,竟达四五百人!

今日盛景,恰是多年来他治国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

考生们神情凝重而专注,将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这场关乎命运的考试之中。

这份认真,让朱元璋颇为满意。

国家抡才大典,理当如此庄严肃穆。

大殿内,一片寂静。

许多考生眉头紧锁,苦苦思索,全然忘记了周遭的一切。

朱元璋看了一会儿,便不再过多留意。

两名宫人抬上一张御案,上面堆叠着两摞奏疏。

朱元璋随即埋头批奏疏。

以铁一般的屁股和膀胱,这一坐,便是一个上午。

到了午饭时分,有人将膳食端至御前。

考生们亦是如此。

虽身处皇宫,然而餐饮标准却颇为一般。

为尽量不打扰他们考试,提供的皆是简餐,不过是咸菜、馒头、清粥之类。

考生若饿了,只需举手便可领餐。

若是要去厕所,同样需举手示意,且会有数人全程陪同。

考场之中,从头到尾都有人来回巡逻,维护着考试的秩序。

就这样,又过去了一个下午,整整考了一个白天。

暮色悄然降临,皇宫内已掌起灯火。

朱元璋从龙椅上缓缓起身,舒展了一下久坐的身躯。

他着实坐了一天,却并不急于用晚膳,目光炯炯地扫视着考场。

待到酉时过半,礼部众人立刻行动起来,开始收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