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章 特殊的第四师团(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到达一一六师团部的时候,正好遇到坡田师团长和几位手下军官在讨论分析战情,牟田口廉也很有兴趣的在站在门外听了一会儿,直到有人发现了他,他这次笑呵呵的走了进去。这也是这几天以来,他第一次对部下露出笑容。

“哈哈!各位的讨论很不错,非常有见解,特别是这位…”待众人见礼之后,牟田口廉也用手指了一下孙义成假扮的木村茏一大佐,后者立即立正敬礼道:“卑职二三一联队联队长木村茏一,请司令官多多指教!”

“很好!很好!木村联队长刚才说的很好,派兵深入敌人后方,破坏他们的通讯、交通、仓库等战略目标,是非常不错的见解。坡田君,我很高兴见到你和你的下属如此用心,要是其他师团有你们这样的表现就好了!”

“感谢司令官阁下的夸奖!我等一定齐心协力,为G皇陛下效命!”“坡田少将”赶忙说道。

在一一六师团,牟田口廉也不但询问了师团军官对接下来战斗的想法,也询问了一旦战斗开打,一一六师团的决心。最后,他又参观了一下该师团士兵进行的恢复性训练之后,这次满意的离开,朝第四师团驻扎的地方驶去。

坐在车子里,回着着一一六师团的表现,又想着马上要去的、在帝国军队中有着“皇军中第一窝囊废师团”的大阪第四师团,牟田口廉也禁不住摇头苦笑,恼海里也不断回忆起发生在第四师团身上的那些荒诞事情来。

第四师团又名“大阪师团”、“商贩师团”,是日本陆军在二战爆发前组建的十七个常备师团之一,属陆军的甲种师团,是日军中的资格最老的师团之一。

该师团编组地是日本大阪,士兵主要由大阪的菜贩子和游商组成。大阪第四师团,代号“淀”--这个代号可谓独出心裁。其他的日本陆军师团代号多有尚武精神的象征,比如第二师团是“勇”,第九师团是“武”等等,第四师团这个“淀”字的来源是因为有一条淀川河横穿大阪最繁华的梅田商业区,用这个代号是既有乡土气息,又带有招财进宝的吉利兆头。

第四师团组建的历史久,历任师团长人选也都赫赫有名,不少日本皇室中的亲王,就曾担任过该师的师团长,比如北白川宫能久亲王、东久迩宫稔彦王等等。就连马上就要晋升为日本陆军元帅的寺内寿一,也曾是该师团的师团长。

和这些师团长比起来,该师团在战场上的表现吗,就有些强差人意了。

第四师团约两万两千人,下辖四个联队,标准甲等装备,堪称日军“精锐”,然而它成立没多久,“窝囊废”的名声就传遍了整个日军,尤其是第四师团的核心部队第八联队,在日俄战争中屡战屡败,获得了“败不怕的八联队”绰号。

根据日本军事历史学家关幸辅的记述,每当大战前夕,第四师团官兵大多装病,师团医务室人满为患,最后师团长本人不得不亲自坐镇医务室,看病的人才不敢去了。

和这些事情相比,还有一件让牟田口廉也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是,在中国战场上,一次第四师团在遇到中国军队时,竟然没有丝毫主动进攻和追击的意思,相反,还在公路两侧堂而皇之地烧起饭来,眼睁睁的看着中国军队从他们身边不远的公路上通过。

军队到了战场不就是来打仗的吗?为什么第四师团会有如此表现?据事后了解,日军高层在查处这件事时,带队的第四师团联队长却以“严格遵守作战纪律”为由,振振有辞向上级解释道:“没有接到对中国军队进行截击的命令。”弄的日军高层哭笑不得,最后也只能草草了事。

想到第四师团这些事,牟田口廉也刚才的好心情一下子就变的不那么好了。再一想到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安慰自己的话“第四师团虽然窝囊了一些,但部队里老兵多,也是一件好事!”

当然是了,上了战场不主动进攻,老躲在后面避战,士兵都不会怎么受伤,老兵能不多吗!随着战争持续,其他师团老兵大量战死,第四师团的老兵也都被抽调到其他师团,作为师团骨干使用,你还真不能说第四师团老兵多了是坏事。

其实,牟田口廉也这些老一辈的日军军官,对第四师团某些传承,虽然反对但又无可奈何。比如,在作战前,同一师团同一大队的士兵间,相互都有告别的习惯,他们对第四师团的告别话语就非常的反感。

当时,日军各部的临别致词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第二师团,战况较好时就说“武运长久”,情况不妙时就说“靖国神社见”。然而第四师团的官兵告别时,却常说“御身大切”,翻译过来,就是“保重贵体”、“身体最重要”,或者干脆就是“保命第一”。

特别是当遇上艰苦的战斗,战斗一开始,来自第四师团的老兵又故伎重演,从军官、士官到老兵纷纷入院,消极但合理地拒绝作战。当负伤的日军士兵到医院的时候,那些“养病”的第四师团“前辈”们还要问:“你为什么要这样玩命啊?”

当被问到自己为何不愿意参战时,这些“病号”却豪气冲天地说:“听说这次出击我们是担任佯攻的,这很没有意思,如果是主攻么,自然是要好好打一仗喽!”

记得有一次牟田口廉也在国内任职,曾听到过国内某人对第四师团的分析时就指出过,在古代日本各地,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农民依附于拥有土地的诸侯(即大名),而诸侯服从于天皇。

这种长期不变的社会结构导致日本形成了上下级关系严格,富有服从精神的文化特点,也是二战中日本军队普遍狂热“效忠天皇”的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