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搬迁(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随着红旗河的开挖结束,祥城北边的南旺湖彻底消失,变成了真正的沃野良田。经祥城县革委会研究决定,原沿南旺湖各公社,包括联桥公社、马村公社、大张楼公社、梁宝寺公社和黄垓公社等五个公社,42个新大队,4455户社员搬迁至早已干涸的南旺湖区,并组成红运公社和红旗公社(后改为桐庄公社)两个新公社。

《泉河史》记载:南旺湖跨漕运东西,其东湖跨汶河南北,南曰蜀山,北曰马踏,围百五十里。《通志》记载:南旺湖在汶上县西三十里,宋时与梁山泺水汇而为一,周围三百余里。明代周围九十三里,漕渠贯其中。湖分为二,东湖广衍数倍于西。跨汶南北,南曰蜀山,北曰马踏。三湖其初则一湖也,全形北高而南下。

孝文清楚地记得,自己七八岁的时候,和二弟忠文去湖里收庄稼的情形。那个时候在湖区种的都是高粱,高粱个子高,可以抗水灾,也省事,不大需要田间管理。到了秋季,湖区是一片汪洋;即使南旺湖周边的县区,包括祥城县、南旺县、中都县都没有下雨,但从西边县区流过来的水还是会灌满南旺湖。因此,周边的农民都是凫水、游泳来湖区水面用刀子、镰刀收那些“高粱穂”,其他,只好等到初冬水退了再收。

针对南旺湖的秋季水患,祥城县革委会在张正毅、张岩岭两位老领导的带领下,从70年代开始,先后开挖了疏浚了济梁运河、赵王河、新赵王河、郓城新河、新建引河等水利工程,逐渐消除了水患。直到1976年,全县人民在祥城革委会和张岩岭书记的带领下,开挖建设了红旗河后,才彻底解决了低洼涸泽的问题。本地的雨季积水及西边临近县区的客水也可以直接排入京杭大运河。自此,水患彻底解决,南旺湖,也从此消失不见。

红旗河两岸就出现了沃野千里、良田千顷的局面。

有了大片土地,就需要有人来耕种,祥城革委会研究决定,将临近南旺湖周边五个公社的4455户社员搬迁到湖区开垦农田。

随着水退人进,大量人口迁入南旺湖,一批新的村庄设立,七十年代末,陆续共有42个大队在湖区成立,并成立红运和红旗两个新公社。

移民湖里,就意味着抛家舍业,远离亲人,到了湖里,缺少人间烟火的土地。当时,很多人都是不愿意搬迁下湖的。根据县革委会统一部署,搬迁去湖里,自愿报名;有搬迁计划的大队,三兄弟哥仨的家庭,有一个是要必须搬迁到湖里的;凡是决定搬迁到湖里的,有公社和大队帮助盖一座规划好的四间房子;湖里的田地一亩二分地顶老家的一亩地。也就是说,一个社员,在老家可以分到一亩良田,搬迁到湖里,就可以分到一亩二分地。

如此多的优惠条件,还是没有多少人愿意主动搬迁,反正就是大家觉得湖里不好,没有在自己生活了许久的老家方便,走亲访友,还是赶集购物都很方便。到了湖里,交通就很不方便。

黄垓公社大院多次开会研究,几个党委委员分工,包干几个大队,挨家挨户去做工作,劝说社员早日做出决定,搬迁到新的家园。

孝文根据公社党委、革委会的要求,走访了许多大队,磨破了嘴皮,但是大家就是不愿意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说的多了就以沉默来回应,无声的对抗,一时间,工作处于停滞状态。这种搬迁移民,总不能强制执行,也无法强制执行。

这一天,孝文又来到了祥城县城,由公社电影放映员小坡的介绍邀约,孝文祥城电影院的负责人曹继东见了面,又约上负责宣传画海报的胡化民。

胡化民老师也算是孝文的老熟人了,就是前几年曾帮孝文在红旗上写字的那位。那时,孝文刚刚参加工作,还没有财务自由,甚是拮据。现在,孝文已经工作多年,有了不错的收入,还没有其他的大项支出。现在,在县城请客吃饭都很正常了!

曹继东是县电影院的负责人,算是祥城县文化局的一个中层干部。肯定是认识孝文的,公社团委书记,大有前途,所以,曹继东对孝文的邀请很是客气。

四个人来到了电影院对面的倪家菜馆,要了四个菜,分别是:油炸花生米、萱炒肉丝、辣子鸡、酸辣土豆丝,两瓶祥酒。孝文首先感谢了电影院对下面公社、大队的支持!又专门敬了胡化民老师一杯酒,然后说,下面公社的工作很难开展,希望电影院从宣传的角度还要继续支持!

“现在,我们公社要动员社员搬迁到湖里,工作很难开展,大家都不愿去一个陌生的地方。”

“不是搬迁户有很多优惠条件吗?”曹继东对县革委会的搬迁政策还是有些了解的。

“是有很多优惠条件,但还是不能让社员信服,大家都对湖区有点莫名的畏惧,都觉得荒草湖泊的,就不是住人的地方。都觉得风水不好,不适宜居住。”孝文一脸的为难样,继续说道:“我就想让胡老师帮忙画一幅《新村效果图》。把一个新农村的新气象用画笔,浓墨重彩地表现出来,一排排的红砖瓦房,整齐划一的大街小巷,街上绿树成荫,村前村后是池塘养满了鲤鱼,池塘里是一池莲藕两岸翠柳;新修的公路与老家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