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论持久战(一)(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而国军投入一百一十万人,伤亡人数估计达四十万人。

会战的结果,还是历时四个半月后以国民政府撤出武汉,日军最终攻占了武汉三镇及周边地区为结果。

但是这场会战为中国政府向西南大后方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

也让中国军队从这场战役这吸取了宝贵经验,简化指挥层级、重视战略战术谋划、提升军队素质、强化海陆空三军协同等等。

此战之后,由于日军兵力损失巨大,以及作为岛国的日本战略物资匮乏,国力穷苦现象急速浮现,有限的国家储备难以支撑大规模的持续进攻。

高估自己实力和低估中国军民抗战决心的日本,企图赌上国运在储备消耗完前迅速全面占领中国的计划彻底宣告破产。

中日双方由此进入相持阶段。

而早在武汉会战爆发前近一个月的1938年5月26至6月3日,毛泽东便在他的《论持久战》中预判了此次局面。

文中首先有力批驳了“亡国论”与“速胜论”。

前者无视中国的庞大体量与战争潜力,基于片面的强弱对比消极投降。

后者无视敌强我弱的现实因素及日本基于自身的战略目的。

前者无需赘述,无数历史都证明了,投降派从来都是错误的,是一群没有骨头的统治者以牺牲人民为代价的自保行为。

虽然放眼世界历史,或许的确有投降派基于特定形势为国民谋取了利益。

可特定的形势一旦失去,比如宗主国没有了战略对手或自身需要输血时,附庸国就是第一个被其拿来开刀掠夺或直接占领的对象。

而中国的体量在那里,绝对不能投降,因为没有哪个宗主国会资助这样附庸国成为自己的潜在对手,敌国对中国开战会付出巨大代价,不开战又无法控制中国。

单从历史和民族的凝聚性来说,分裂中国也绝不是一件短时间内轻易可行的事,代价和风险依然巨大。

除非进行种族灭绝,而那样投降的动机中所需获得的利益也就不复存在了。

由此可证明投降论在中国毋庸置疑是绝对错误的,也决不能容许的。

而《论持久战》中所反对的“速决论”,也是其文中的主旨之一所在。

莫说日本一个小岛国,自身资源储备、工业规模、人口数量都根本不足以支持吞并一个有坚决反抗决心的中国。

哪怕是同时期的大国列强,只要中国全民坚持反抗侵略,也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和潜力能够吞并中国。

确定了中国只要坚持必胜,那么就能再细谈如何坚持。

日本之所以提出三个月内速亡中国,就是因为它们自己也认识到自身根基薄弱。

如果无法快速凭借武器装备优势,迅速歼灭中国军队主力,一旦陷入战争泥潭,导致源源不断消耗国内的人口、物资、生产能力而不能取得决定性战果的日本,必将陷入进退两难之中而亡国。

这便是日本所赌上的国运。

而更加具体的持久,又能从消耗战中再做详解。】

(网上资料大多是从宏观出发,太过简述,所以这些只是我对《论持久战》的个人理解,大家有反驳或补充的见解,可以在看过下一章作者对“持久”的详细补充后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