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到达嘉州(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部队里学的文化,在部队里入了仁义社,手臂被切肢以后就复了员,被送到干部学校培训了一段时间,就被派到了这里。”

当时让士兵退伍充实到基层干部中的士兵很多,萧红一猜就是这种情况。

这又是一个身残志坚的典型,以萧红的了解。这样的基层干部还有很多很多。

赵逊一直关注着他们的谈话,从中分析出很多有用的信息。

他看向那个李孟松,虽然脸也晒黑了。但也掩不住他身上的文人气,干农活,他还瘦弱了些。

“李先生,你们作协下乡体验生活是怎么一回事?"

那李孟松答道:“由于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需要更多的精神食粮,所以在去年召开的文化工作会议,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到群众中去,写出反映群众生活的文学作品,所以许多文人深入到基层。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

"这次我到双塔村就是体验生活。为了写出更好的作品。"

蒋云强向萧红解释道:"李先生可是前清时期真正的秀才,前一部反映农村小说就写得很好,很受群众欢迎。这一部,李先生是奔着拿奖去的。″

这李秀才说:"刚开始是有想着拿奖的想法,但接触了那么多人和事,县想早有了变化,现在只想一心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其它的就不想了。

赵逊又问:"李先生,请问你们县有多少举人和秀才?他们过得好吗?考官吏的多吗?″

李秀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本县情况介绍完。

“现在已经在进行新式教育,有许多去当了老师,还有许多进了各个单位,有的又去考官吏,就是不想进单位的,也能写写文章维持生活。”

赵逊知道,仁义社没有"吏"一说,官都在"吏"中通过考绩一阶一阶升上来。

“那读书人考官吏的多吗?”这才是赵逊最关心的问题。从读书人考官吏的多少就能判断出仁义社的兴衰。

李秀才说道:"以前不多,自从大清朝灭亡后,读书人考官吏一下多了起来,现在要入仁义社当官的,不仅仅是来自仁控区,还有很多来自省外。现在仁义社百废待新,需要读书人的地方太多,读书人在想找一份工作,过上好日子,一点问题都没有。"

听到如此说,赵逊就知道,仁义社的治理基础越来越牢固,假以时日,谁也奈何不了他。

接下来士兵们做好了饭菜。请地方干部一起吃饭,继续探讨问题。

桌子只有一张,绐了赵逊一行。

萧红和蒋云强等地方干部一起就端着碗蹲着一面聊着,一面就把饭吃了。

吃完饭萧红安排赵逊一行休息。

下午四点过钟,张师傅把马车赶了回来。再来一个好消息。人由于送医院及时人已被救了过来。

大家一阵高兴,利用气温低了一些,全部上车继续赶路,争取早到嘉州。

有了马车,行路快不说,人还少受罪。

经过威远、荣县终于到达嘉州乐山县,渡过岷江,在码头上,赵丰的家人终于见到了赵逊一行。

知道赵逊要来,整个码头尽是头悬辫子的大清遗老遗少们。

一见赵逊,哭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