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辩论。(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朱由校对于儒学之未来,心中早有筹谋,简言之,便是引领其步入实用之途,再塑辉煌。

具体操作,譬如更名换姓,冠以“国学”之雅称,以扩其声威,提升其地位。

昔日儒家,今已非昔比,犹如可塑之橡皮泥,随统治者之意而形变。

尽管朱由校对时下文官集团颇有微词,然治理国家,儒家之不可或缺,乃不争之实。

复兴百家之论,不过空中楼阁,需脚踏实地,方为正道。

遥想汉唐,诸子百家尚有余韵绕梁;而及至宋明,孔门后学以“和而不同”之名,行“五经注我”之实,诸子精华几被吸纳殆尽。

唐有“我注五经”,循经探理;宋则“五经注我”,以己意曲解经典,实则断章取义也。

观今朝,徐光启以西学入儒,卢象升儒将风范,乃至岳飞、沈括,皆儒林之杰。

儒家之界,已泛化至儒生、儒将、儒医乃至儒商,无所不包。

千年演进,儒家在皇权庇护下,根深叶茂,然亦显其脆弱,不得不顺应皇权,以求自保。

时光荏苒,守旧者出局,儒家士大夫既固执又善变,已与华夏历史血脉相连,非单纯学派可比。

自科举兴,儒家与仕途紧密相连,成为百姓心中做官之代名词。

儒家士大夫,骨子里追逐权力者众。

只要科举之路畅通,儒家自会顺应皇权,如朱由校所愿,借丘濬《大学衍义补》之力,为儒学注入新活力。

“诸位,且听我一言。”

朱由校适时发声,打断了热烈的讨论。

"此刻,诸位应已洞悉朕为何首肯袁侍郎于南直隶推行高火耗银币之策了吧?"

"臣等已然心领神会。"

面对龙椅上那抹得意之色,毕自严虽心中暗叹,却仍恭敬施礼。

心中暗忖:此等真知灼见,岂是稚气未脱、喜怒形于色的少年天子所能独悟?

他悄然侧目,瞥向皇帝身旁的刘时敏,心中暗自摇头。

皇帝所倡“劳动创万金,货币仅其影,衡劳动之尺”二论,蕴含深邃哲理,非司礼监区区老吏所能企及,需有广博世事洞察之力。

莫非是孙承宗老臣?

毕自严脑海中闪过辽东巡抚的身影,旋即又自我否定。

孙公虽历边关,学富五车,然未曾亲民理政,难有此等凝练之语。

如此看来,要么是皇帝真乃天启之才,应验了年号之兆;要么,便是其背后有高人指点,此人智慧,定非池中之物,犹如昔日成祖之黑衣宰相姚广孝,深不可测。

正当毕自严沉思之际,袁世振朗声赞道:

"陛下才智超群,臣等心悦诚服。陛下今日一言,如拨云见日,解臣多年困惑。"

一语既出,堂中群臣纷纷附和,对皇帝大加颂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