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身明名声(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其中之意在于“名声与生命本身,你觉得哪一样与你更加亲密呢?!生命本身与财货富有,哪一样对你更加重要呢!?得到与丧失以及死亡,你认为哪一样是病态的呢!?过于爱欲,费心劳神,贪得无厌必受大损害,过多的囤积财富,必然会丧失更多。故此,知足不为耻,不会受到辱没。知道适时停止,才能免除危险,可以得享长久。

圣人老子用名与身的抉择?之问“名与身孰亲?”这句话促使修者反思自省,在追求名声、地位等等外在荣耀与保持自身健康、内心的平和静宁之间,哪一个才是根本、才是更为重要的?

在现实中,修者往往为了名利而奔波,常常忽略了自身的健康以及心灵的宁静致远。圣人老子提醒众修者,真正的知足和圆满,源自于对自我内在的关注和呵护。

他用身外之物的价值“身与货孰多?”这一问,引导修者去思考,是身体的健康、生命恒久价值更大,还是积累下更多的物质财富更,最终却因亡故而失重要?

在这物质充裕的大千世界,此一句对修者尤其具有警示意义,时刻提醒着修者,不应被物质欲望所奴役,而应本着珍惜生命,追求内在的成长与精神的富足,并由此而长久,方是人生大计。

圣人老子告诉修者,得失之间的智慧?“得与亡孰病?”在这里他指出,过度的追求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得到的同时也可能意味着失去的更多。

这教会修者要有平和的心态,需理解“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道理,学会在得失之间找到平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求大道,而弃过多的物欲,此乃正途。

作为修者知足与知止?“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一再强调了,知足常乐和适可而止的重要性。

要知道,过度的欲望,往往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精神的疲惫,甚至可能招致灾祸。

而知足,则能使生灵人众保持自尊自爱,不受外界诱惑的侵扰。

由知足而知止,则能在追求大道中保持明慧理智,避免陷入无尽的追逐圈套之中,从而确保修者在现实生活的平稳与长久。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以其简洁而深刻的文字,提醒修者重视内在的价值,追求心灵的平和与精神的富足,而非仅仅沉迷于外在的名利与物质。

他于此教导修者,学会知足与知止,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得失,从而在纷扰的大千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之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