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厚重静宁(1/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原文是:“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此章节深刻阐述了稳重与轻率、静定与躁动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这心生虚妄,表相态度对修行者个人行为、特别是领军者之决策的重要性。

首先“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此句话,直接点明了稳重即轻率的根基,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反者道之动,是为真运行。

于此处“重”和“静”被老子赋予了正面的价值,它们分别代表了沉稳、深思熟虑和冷静、自制的态度。相反之“轻”和“躁”则代表了轻率、浮躁的行为和心态。

老子通过自然现象引出此段话题,如大地厚重,乃是万物轻浮之根基,大厦高楼之地基厚重牢固,却是虚浮华丽大厦之根基,以此类比之,大道的德行厚重者,亦是大道之德行轻浮者。

解析个中深意即“死道友,不死贫道”以证己道,“轻重缓急”云泥之别与佛门所言那说的“佛亦是魔,魔可成佛”有异曲同工之妙。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此句话,以君子典范例,阐述如何坚守稳重和静定的原则。

修者当如君子于旅途中,过往诸般,皆是过客匆匆,云烟成雨。修者面临各种诱惑和纷扰,如守行旅之人,始终不得离开自己的行旅车载,象征着修者当至始终,坚守住自己的大道原则和修行立场。

即使有美食和美景的诱惑,又或是美人财富的勾引,修者当如君子一般,保持住超然脱俗的态度,不被外物所扰,此也体现了修者内控行气的自制力和稳重静宁深思熟虑的超然智慧。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此句话提出一个疑问,质疑那些身居高位的人,为何还会采取轻率和躁动的治国理政方式。

此处的“万乘之主”,自然指的是一个大国的君王主宰,也同指真我意识所在。

君主如同真我意志,拥有极高的权力和地位。因此君主的行为和决策,对于国家和民众来说,具有重大影响。同样,修者的行为与决策于真我身亦是如此。

然而,如果轻率躁动,不深思熟虑,可能给一个国家和民众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句话实际上是对修者君的警醒和劝诫。修行一途道远天高,岂容轻率躁动诸般负面情绪。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此句话,进一步阐述了轻率和躁动的危害。

如果一个人过于轻率,他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基,即失去那些使他稳固、可靠的基础和原则。修者亦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