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秦岭古道(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秦岭,这座巍峨耸立的山脉,宛如大地的脊梁,横亘在华夏的腹心。它不仅划分了中国的地理南北,更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了无数的传奇与故事。而那蜿蜒于秦岭深处的古道,便是岁月的脉络,承载着千年的沧桑与繁华。
踏上秦岭古道,仿佛踏入了时光的隧道。脚下的青石,历经风雨的侵蚀和无数行人的踩踏,早已变得光滑而温润。每一步都像是与历史的一次对话,能感受到岁月的厚重与深沉。
子午道,也称子午栈道,因穿越子午谷,且从长安南行开始一段道路方向正南北向而得名。它是中国古代,特别是汉、唐时期,自京城长安通往汉中、巴蜀及其他南方各地的一条重要通道。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岁月的沧桑在这条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公元前207年,汉高祖刘邦在逃离“鸿门宴”后,前往汉中就汉王位时,走的便是子午道。然而,此后刘邦派张良烧子午栈道,这里便一度少有人烟。直至东汉王莽下令修凿子午道,并设置子午关,子午道才重新焕发生机。
子午道的出名,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当时,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决心北伐曹魏。魏延认为长安城内的雍凉都督夏侯楙怯而无谋,他对汉中一带地形相当了解,于是提出自己率领五千精兵走子午道长途奔袭长安,或直奔潼关封锁关中的东大门,进而与诸葛亮大军会合的计划。从魏延的角度看,他相信夏侯楙会被他的奇兵吓得弃城而逃。然而,诸葛亮出于种种考虑并未采纳这一计划。
有人从《三国演义》的角度分析,认为诸葛亮觉得魏延有反骨,且自己平生不弄险,加上担心魏延拥兵自重,所以不会把重任交给魏延。而从《三国志》正史角度来讲,蜀汉当时可能没有分兵的实力。毕竟在那个时期,蜀汉人口有限,军队数量本就不多,分出五千到一万的精兵给魏延存在巨大风险,一旦有失对蜀汉可能是灭顶之灾,而且分兵后诸葛亮也难以推进。尽管“子午谷奇谋”最终未能实施,但它却让子午道充满了传奇色彩,引发了无数后人的争论与遐想。
除了魏延的故事,子午道在历史上还见证了许多重要的战事。曹魏时期,曹真曾率领大军从子午道出兵进攻蜀汉;在“魏灭蜀之战”中,子午道同样是曹魏军队的进军路线之一。这些战役都展示了子午道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地位。
子午道不仅是军事要道,也是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的重要通道。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它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员、物资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而关于子午道,还有那“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浪漫传说。为了让深宫中的杨贵妃品尝到新鲜的荔枝,无数骑手快马加鞭,穿越子午道,将这份甜蜜送到长安。想象那飞驰的骏马,扬起的尘土,以及骑手们急切的神情,这是怎样一幅生动而奢华的画面。然而,在这背后,又隐藏着多少百姓的辛劳与无奈。
傥骆道,南口位于汉中洋县城西的傥水河谷,北口则在周至县西南的西骆峪,故而得名。这条古道全长约240公里,是褒斜道、子午道、连云栈道等古道中最为快捷,却也最为险峻的一条。
傥骆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初始于商周,秦汉时期完全形成。虽然它一直是沟通南北的捷径,但直到三国时期才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傥骆道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成为了军事行动的重要通道。
据《三国志》记载,曹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曹爽曾率领十万大军试图通过傥骆道侵犯蜀国,却因运输困难、物资匮乏,加上蜀汉大将军费祎抢占老君岭截断退路,最终遭遇惨败。而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蜀国大将姜维也曾率军从傥谷北进伐魏。到了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钟会率领的大军亦是从傥骆道和子午道分兵南进,直逼汉中盆地。此外,相传西汉末年,刘秀被叛军追杀时,也曾借助傥骆道的险要地形摆脱追兵,最终成为东汉的开国皇帝。
在唐代,傥骆道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随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关中与陕南之间的物资转运日益频繁,这条道路的作用愈发凸显。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朝廷征调民力对傥骆道进行了整治疏通,并在北口设置骆谷关,沿途设立了众多驿站、邸店、邮亭和铺递等设施,为官吏、商贾和行人提供服务。傥骆道成为了当时南北方贸易往来、运送军粮的要道,也是官员赴任、述职以及使臣出使的重要驿道,达到了“三十里一驿站,十里一邮亭”的繁忙景象。
然而,傥骆道的通行并非一帆风顺。它穿梭于秦岭的崇山峻岭之间,要翻越众多海拔超过1500米的山梁,其中不乏3000米以上的高峰。这里人迹罕至,不仅有毒虫猛兽出没,还有弥漫的瘴气和各种危险的动植物。在悬崖峭壁上修造的栈道多达近百处,约占全程的三分之一,行走其上,需格外小心谨慎。即便牵骡马驮行李,最快也只能日行60里左右,全程需八天时间,若遇到特殊情况则耗时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