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雷霆为剑(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些人,也都曾被你说‘何必’。”楚瑶声音渐冷,“可他们的光,照亮了后来者的路。那个老医者的徒弟如今已成为一代名医,救治万人;那书塾先生的学生写下了《明心录》,传遍天下书院;而那位樵夫的故事,被一位游方道士编成评书,讲了整整三十年。”

她目光如炬:“你想要抹除痛苦,可你忘了,正是这些痛苦中的坚守,才让希望显得如此珍贵。你要的‘安宁’,不过是死寂罢了。”

少年身形剧烈晃动,玉笛出现裂痕。他低头看着自己逐渐透明的手,喃喃道:“不可能……我才是理性的化身……我才是终结悲剧的答案……”

“你不理性,你只是冷漠。”林清风一步上前,剑指其心,“真正的理性,是在看清黑暗后仍选择点燃灯火。而你,不过是以‘慈悲’为名的逃避。”

话音落下,长剑挥出,没有惊天动地的轰鸣,只有一道清澈如溪流的剑光,轻轻没入少年胸口。他怔了一下,嘴角竟浮现出一丝释然的笑,随后化作点点灰烬,随风飘散。

与此同时,海底那座骨殿轰然崩塌,怨灵们不再狂躁,反而一个个安静下来,望着那仍在歌唱的孩子,眼中流露出复杂情绪??悔恨、感激、眷恋、释怀……

楚瑶双手结印,光门扩张至覆盖整片海域。她以心为笔,以念为墨,在虚空写下四个大字:

**“汝亦曾光。”**

刹那间,所有怨灵身上浮现出生前最后一幕:有人为救同伴葬身鱼腹,有人抱着婴儿跳海逃生,有人在风暴中死死握住船舵……原来他们并非全是无辜受害者,许多人也曾奋不顾身,只是死后无人铭记,渐渐堕入怨恨。

此刻,被重新唤醒的记忆如星火燎原,黑气褪去,魂体渐显清明。它们不再试图上岸作乱,反而围绕渔村缓缓盘旋,最终汇成一条巨大的光带,沉入海底,重新加固了封印。

那孩子终于停下歌声,瘫坐在地,满脸泪水,却笑着。

林清风走过去,轻轻摸了摸他的头。没有说什么,只是从怀中取出一枚墨玉书签??那是《降妖录》最后分解时残留的一角。他将其放在孩子掌心。

“若有一天你不想唱了,就捏碎它。”他说,“我们会来接你。”

孩子仰头看他,用力点头。

翌日黎明,朝阳再度升起,海面恢复平静。渔村中炊烟袅袅,村民们开始修补渔网,孩子们在沙滩上追逐嬉戏。仿佛昨夜的一切从未发生。

林清风与楚瑶站在高崖之上,眺望远方。

“你说,赵无极当年走过多少这样的地方?”楚瑶轻声问。

“数不清。”林清风笑了笑,“也许每一个平凡人守护的角落,都是他脚步停留过的痕迹。”

楚瑶点头:“所以他才说,大道永续。不是靠某个惊天动地的大人物,而是千万个微不足道的选择,连成了通往光明的路。”

风吹起她的衣袖,那只独臂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清晰。可这一次,林清风注意到,她的影子不再是残缺的,而是完整地铺展在岩石上,像一棵扎根大地的树。

他们转身离去,脚步轻缓,却不曾回头。

而在那渔村最深处,一间小屋里,那枚墨玉书签静静躺在枕边。夜深人静时,它悄然浮现一行细小文字,如同呼吸般明灭:

>“东海?守歌童?续录之一。”

与此同时,昆仑山上的心录阁内,那卷悬浮的光影之书再度震动,《续录》篇章之下,自动衍生出新的段落。笔迹仍是赵无极所留,苍劲有力,仿佛穿越时空而来:

>“世人常问:何为英雄?

>非执剑屠龙者,乃持灯穿夜行者。

>灯可灭,路可断,

>唯心火不熄,

>方见晨曦破暗。”

风穿阁而过,书页翻动,发出沙沙轻响,宛如低语。

而在更远的西荒戈壁,一座废弃驿站中,一盏油灯忽然自行点亮。灯影摇曳间,映出墙上斑驳字迹:

>“昨夜有客自东海来,言渔村童子夜夜歌不辍。吾闻之,泪下沾襟。

>余本逃役之兵,苟活于此,今愿返故里,赎罪于乡亲之前。

>??戊寅年四月,败军之卒李三省记。”

灯灭时,墙上的字迹已悄然消失,唯余一抹湿润痕迹,似雨,又似露。

万里之外,某座深山古庙,一位盲眼和尚正敲击木鱼,口中喃喃:

“舍者非亡,守者恒存……舍者非亡,守者恒存……”

每念一句,庙前石阶便多出一朵白莲,盛开于尘土之间。

而在东海渔村,那个孩子在梦中笑了。他梦见自己长大了,背着竹篓走在海边,身后跟着一群孩子,齐声唱着那首古老的镇魂歌。

歌声悠扬,随风传得很远,很远。

林清风与楚瑶行至海岸尽头,登上一艘破旧渔船。帆未扬,桨不动,可船却自行离岸,驶向茫茫大海。

“接下来呢?”楚瑶问。

“去北漠吧。”林清风望着天际流云,“听说那里有个牧羊女,用一支芦笛驱赶风沙中的饿鬼群,一吹就是二十年。”

楚瑶轻笑:“又是不肯放弃的人。”

“是啊。”林清风也笑了,“所以《降妖录》还得写下去。”

海风浩荡,吹动衣袍猎猎作响。天边云卷云舒,隐约可见一行飞雁排空而过,恰似一把利剑,划开苍穹。

而在那最高处的云端,一道模糊身影负手而立,久久凝望人间。

风起时,一声极轻的叹息拂过天地:

“很好,孩子们,继续走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