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锦衣还乡俗事多(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酒店的房间相应就大,县政府招待所更是如此。少洛和李宗义早起后在客厅里,两人先后进行了了每天的武术晨练,武学之路贵在持之以恒。

两人在早餐后开上车就朝李宗义老家的村子奔去。山北镇铁炉村距离县城30多公里,路段都是修建的升级柏油道路,路况很不错,最窄的地方也是双车道。

国家最近20年经济的大发展中,投资巨大的大基建为未来一个世纪的华夏发展都建下了良好的基础。大的范围来说,全国范围的国家级公路、高速公路网已基本铺设完毕,高铁网络的建设仍在高速发展;

小的范围来说,全国范围的省道、县道、村道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连国内号称唯一不通公路的藏省墨脱县,都建设成了高等级的柏油公路。

这些累计投资超过百万亿人民币的大型交通基建成就,除了华夏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可以完成。

在他俩车辆开出宾馆的时候,王松接到了宾馆执勤民警的电话。

“王局,国安首长的车辆已经驶出宾馆,请指示下一步行动?”

“收队,回归岗位。”王松挂下电话,首长执行的国家秘密任务就不是他所敢涉及的了。

到山北镇30多公里的柏油道路半个多小时就到了,当车子行驶过父母开设的小超市门口时,李宗义的心里浮现了很多温暖的记忆。十多年来,家里就是凭借这个小超市供完了自己和妹妹的学业,这是一家人的多年的希望。超市的大门已经关闭,李宗义知道父母已经返回了几公里外的铁炉村。

村道基本上都是地方财政支持建设的水泥道路,路边稀拉地有着一些树木,路边的田地里有的长有绿油油的麦苗,有些则是露出黄褐色的地面,时不时会有一些半腐的玉米杆进入视野。

铁炉村位于渭水一条支流的旁边,再往里面就是往秦岭的大山深处,镇子里到村子的道路截止铁炉村以后就结束了。这个历史上有500多年的村子在附近也是个相当知名的地方,因为背靠大山面对小河,即使在最为兵荒马乱的时代或是饥荒岁月,这个村子的村民仍能吃上一口饭,数百年间在山河这个地方也是一处不错的宝地。

铁炉村的来源则是因为在秦岭中发现了铁矿,这个村子炼铁打铁的历史也超过了300年,在附近百里都非常的出名。

前方出现了一条像小溪一样几乎见底的小河,沿着小河边走了几百米之后,车子开过了一座看起来修建没几年的水泥桥。沿着桥向下20米左右的位置是一座看起来年代久远的石桥,一共有四个桥墩,桥面看起来并不宽,青黑色的桥身是用一块块石头垒成,靠近水面的地方有些干固的青苔痕迹。

“这座石桥据说是清朝时期我们村进建造的,应该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夏天水大时候村子里出去的唯一通路。解放初的时候,这个桥经过了重新修葺,还是挺坚固的,上面一辆卡车单行都没有太大问题。前七八年的时候,国家拨款为村里修建了新的双车道水泥桥,那个老桥基本就废弃了。”

李宗义给少洛介绍道。

车子穿过了桥面,往前200多米就进入了村子。这个背靠秦岭的铁炉村人口最多的时候,也就100多户500人左右,。这么多年来很多人都搬到了镇里或者县城里,大半的房屋已经没人居住。

现在铁炉村剩下不到40户人口,其中还有十多户是家里孩子都出去外面,留下老人不愿意离开村子的家庭。

如今村里的人满打满算,只剩下120多号人,其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不到20个,大部分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比如李宗义的父母,平时也是在山北镇上生活,只是在需要农忙或者春节之类的时候,才会回到老家的村子。

这种情况也是华夏山区偏远地方乡村的普遍现象,甚至有很多地方已经出现整个村子都空掉的情况。年轻人都出去了,那村子的衰败是不可逆转的。

政府也在政策上做了不少调整,包括在交通方便、服务设施更好的地方建立了大量的新村,引导了大批的农村人口走出偏僻的小村庄出来定居,同时很多新的学校也随着乡村人口向镇里、县城里聚集起来。

人是大自然开发的第一要素,当人们大批离开偏远乡村的时候,荒废的不单是那些曾经炊烟袅袅的村庄,同样的还包括那些曾经养活过无数人的耕地和果木林地。

从某些角度考虑,一个国家大规模城市化的结果就是:在大量资源和生活便利性被优化集中的同时,也有更多的资源被抛弃被浪费掉,这也许就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

小到一个村庄大到一个城市,能长久生存下去的前提,是至少能实现生活物资和生活服务的全封闭流通自足。我们常说的生活用品,如柴米油盐、肉蛋蔬菜酱醋之类,除了盐之外,实话说做到自给自足难度并不大,许多华夏的小村子都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