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1)疾病诊治过程中的标本和从逆理论(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黄帝问道疾病有标病和本病的分别,刺法有逆治和从治的不同,这是什么意思呢?
岐伯说:“针刺的准则,必须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在中医看来,万物皆分阴阳,疾病亦不例外。辨别阴阳,即是区分病性的寒热虚实,为后续的治疗定下基调。
“把病情的前期和后期联系起来研究”,因为疾病并非孤立存在,其发展变化有着自身的规律,前期多为标象,后期则可能深入本源。因此,医者需具备预见性,从疾病的全局出发,把握其发展趋势。
在疾病的治疗中,逆治与从治这两种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治疗方法,恰如太极图中的阴阳两极,相互依存,共同演绎着中医治疗的智慧与精妙。
逆治,顾名思义,便是逆其病性而治,如同武侠小说中的“以毒攻毒”,但更加精准与深邃。当人体遭受寒邪侵袭,出现寒证时,我们便用温热之性的药物或疗法来驱散寒邪,恢复机体的温暖平衡,这便是“寒者热之”的逆治之法。反之,若体内热邪炽盛,引发热证,我们便以寒凉之药来清热解毒,这便是“热者寒之”的又一例证。逆治之法,直接针对病邪的性质进行干预,力求迅速扭转病势,恢复机体的正常状态。
而从治,则是另一种境界,它要求医者顺应病势,采取看似与病势相同实则另有所图的治疗策略。比如,在患者出现因虚致实的便秘情况时,我们并不急于使用峻猛的泻药,而是采用补益之法,增强肠道的推动力,从而达到开塞通便的效果,这便是“以补开塞”的从治之道。同样,对于因实邪阻滞导致的经络不通,我们也不急于强行疏通,而是先以药物或手法调理气血,使实邪得以化解,经络自然畅通无阻,这便是“以通治塞”的深邃智慧。
在中医的博大精深中,逆治与从治这对看似矛盾实则和谐的治疗策略,正如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相互缠绕,共同绘就了中医治疗的壮丽画卷。它们不仅各自精彩,更在相互配合中展现出中医独有的灵活与智慧。
逆治,如同夏日午后的雷阵雨,来得迅猛而直接,直击病邪的要害。当外邪入侵,机体正气奋起抗争,形成明显的病理状态,如寒、热、实、虚等,逆治便以其鲜明的针对性,采取与病邪性质相反的治疗方法,迅速打破病邪的嚣张气焰,为机体恢复健康赢得宝贵时间。这种“以毒攻毒”、“以寒制热”的策略,虽看似激烈,却蕴含着中医“治病求本”的深刻哲理。
而从治,则更像是春日里绵绵不绝的细雨,悄无声息地滋养着万物,也悄悄地调整着机体的状态。在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平衡系统,有时病邪虽显,但实则正气已虚,此时若强行攻伐,恐伤正气,反而不利。因此,从治采取顺应病势的策略,或补其不足,或通其淤滞,在看似与病势同流合污的表象下,实则是在为机体创造一个有利于自我修复的环境。这种“顺水推舟”、“借力打力”的智慧,正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体现。
逆治与从治,一刚一柔,一快一慢,看似相悖,实则相辅相成。它们如同中医治疗天平上的两端,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和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确保治疗始终在最佳状态下进行。这种灵活性与智慧,正是中医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奥秘所在。
灵活处理治疗中治标和治本的关系”无疑是其精髓之一,它要求医者如同下棋高手,每一步都需深思熟虑,既要顾全大局,又要灵活应变。标本理论,就像是指引医者行舟于疾病海洋中的灯塔,让治疗之路既有方向,又不失灵活。
面对疾病的挑战,医者首先要做的,便是运用其深厚的医学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对病情的轻重缓急做出准确的判断。这就像是战场上的指挥官,需迅速分析敌我态势,制定出最合理的战略战术。急则治标,便是这一策略在中医治疗中的生动体现。比如,当患者出现高热惊厥等急症时,若不及时降温,恐有生命危险,此时便需先治标,迅速采取降温措施,以稳定病情,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
然而,中医治疗的智慧远不止于此。在急症得到初步控制后,医者还需进一步探寻疾病的根本所在,即“治本”。对于慢性虚劳病等需要长期调养的疾病,治本便显得尤为重要。医者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及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出一套个性化的调养方案,旨在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复发的目的。
更为复杂的是,有时还会出现“有的病在本却治标”或“有的病在标却治本”的情况。这要求医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还需有高度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比如,在某些情况下,本病虽重但治疗难度大或治本可能伤及正气,此时便需先治标以安其急,待正气恢复后再行治本。而在另一些情况下,标症虽显但实则源于本病,此时若只治标而不治本,则无异于扬汤止沸,唯有治本方能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