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11)情志波动导致虚实之症,及阴阳失衡诱发的危机(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黄帝说:阴分所引发的实证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人如果经常发怒而不加节制,就会使阴气上逆。在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平衡系统,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怒,作为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若长期不加控制,确实会扰乱体内的气机运行。

具体来说,怒气伤肝,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当怒气过甚,肝气疏泄太过,就会形成所谓的“肝气上逆”,这里的“阴气上逆”可理解为肝气逆乱导致的阴阳气机失衡中的一种表现。阴气上逆,则下焦(即人体下部,包括肝肾等脏腑)的阴气相对不足,形成一个局部的“阴虚”状态。

根据中医“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原则,下焦阴气不足,为了维持整体的阴阳平衡,上焦或其他部位的阳气可能会相对过剩,并有可能下移至下焦进行“填补”,这便是“阳气过了填充”的意涵。然而,这种“填补”并非真正的平衡恢复,而是病理性的代偿机制,往往会导致新的失衡,即所谓的“实证”形成。

黄帝问阴分所引发的虚症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人如果过度喜乐,则气易下陷;过度悲哀,则气易消散,气消散则血行迟缓,脉道空虚,我们不妨从中医的情志与脏腑、气血关系来细细品味。

中医讲究“情志致病”,认为人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到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过度喜乐,如同春日里过盛的阳光,虽然温暖人心,却也易使体内之气过度升发而失去平衡,导致“气易下陷”,就像是吹得过大的气球,突然失去了支撑而塌陷。

而过度悲哀,则如同秋风扫落叶,带来一片萧瑟与凄凉。悲哀之情过甚,会耗散心气,使得原本应该运行流畅的气机变得涣散无力,即“气易消散”。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若消散,血行自然迟缓,如同河流失去了水的推动,变得缓慢甚至停滞,最终导致“脉道空虚”,即血脉中气血不足,难以充盈脉道。

至于“如果病人在吃生冷的饮食,寒气乘虚而充满于经脉,就会使血气滞涩”,这更是中医“外邪入侵”理论的生动体现。当人体正气不足,尤其是气血虚弱之时,外界的寒气便容易乘虚而入,侵袭人体。生冷的饮食,正是寒邪入侵的一个常见途径。寒气入体后,会凝滞血脉,使得原本就运行不畅的气血更加滞涩,加重病情,形成所谓的“虚症”。

黄帝说已医经上所说阳虚则产生外寒,阴虚则产生内热,阳盛则产生外热,阴盛则产生内寒,我也听过这种说法,但不知道其中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诸阳之气都是受气于上焦,以温煦皮肤分肉之间,实际上是在阐述中医理论中关于阳气的分布、功能及其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观点。

在中医理论中,上焦作为阳气生发与汇聚之地,如同太阳之于大地,源源不断地为身体提供温暖与活力。这些阳气通过经络血脉的输送,遍布全身,特别是对皮肤与肌肉之间的间隙,起到了重要的温煦作用,使我们能够抵御外界的寒冷侵袭。

然而,当外界的寒气过于强大或我们自身的防护机制出现问题时,寒气就有可能乘虚而入,侵扰我们的身体。这时,上焦的阳气可能会受到压制,无法顺畅地宣发至体表,导致阳气在外达的过程中受阻,无法充分发挥其温煦作用。这样一来,寒气就更容易在肌肤表面滞留,形成“外寒束表”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人体为了抵御寒气的进一步侵袭,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系列反应,如怕寒战栗等。这些反应实际上是身体在调动自身的防御机制,试图通过增加肌肉活动、产生热量等方式来对抗外界的寒冷。

因此,这段话不仅揭示了人体阳气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还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防寒,避免寒气侵扰身体。同时,也为我们理解中医理论中关于阳气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黄帝问:阴虚则产生内热是怎么回事呢?

岐伯说:过度劳倦则伤脾”,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警世恒言,而是深刻揭示了人体生理机能与日常行为之间的微妙平衡。

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各个部件协同工作,才能保持整体的顺畅运行。而脾脏,作为这台机器中的“后勤部长”,主要负责运化水谷精微,将这些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以滋养我们的身体。然而,当这台机器长时间超负荷运转,也就是我们过度劳累时,脾脏这位“后勤部长”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出现“脾虚”的情况。

脾虚一旦形成,就像是后勤补给线出现了问题,原本应该顺畅运行的气机就会受到影响,变得衰少无力。这样一来,水谷精微的转输和布化就会受到阻碍,导致“上交不能宣发五谷气味,下脘不能布化水谷之精”。这种上下不通、内外不和的状态,正是身体机能失调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