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多尔衮的摄政王之路(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1612 年 11 月 17 日,爱新觉罗·多尔衮出生。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与阿济格、多铎是同母兄弟。
多尔衮从童年开始命运多舛。天命五年(1620 年),母亲阿巴亥被人告发与大贝勒代善有亲密关系,努尔哈赤宣布废黜代善的太子名位,并将阿巴亥“离弃”,多尔衮与其母及两个兄弟开始了休弃生活。
五年后,努尔哈赤迁都盛京,召回阿巴亥,重新立其为大福晋。努尔哈赤曾下谕让多尔衮等人为和硕额真,参预国政,当时多尔衮与其弟多铎各领镶白旗十五牛录,领有较多牛录。
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率领几位大贝勒进入皇宫,以努尔哈赤“遗言”为由,要求阿巴亥殉葬。当时阿巴亥只有37岁,而她的儿子阿济格22岁刚成年,多尔衮14岁,多铎13岁。皇太极此举的目的很明显,是想通过逼死阿巴亥,让她的三个儿子失去靠山,从而减少对自己争夺皇位的威胁。
面对这一局面,阿巴亥虽义愤填膺,据理力争,表示大汗去世前只有她在侧,却不知有这样的遗言,但终究无法抵抗诸位手握兵权的贝勒们的逼迫。最终,为了保全三个儿子性命,阿巴亥只能自缢而死。
阿巴亥死后,她并没有被追谥为皇后。直到1650年,摄政王多尔衮才将母亲牌位放于太庙,追封为圣武皇后。四个月后,多尔衮去世,恢复权力的顺治就废除了阿巴亥的封号,又将她的牌位从太庙撤出。
阿巴亥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她虽曾受努尔哈赤宠爱,生下三个有作为的儿子,但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最终成为了牺牲品。她的命运也反映了当时清朝初期宫廷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无情。
天聪二年(1628 年),多尔衮跟随皇太极出征蒙古,因战功被皇太极赐予“墨尔根岱青”称号。
天聪九年(1635 年),与贝勒岳托前往蒙古察哈尔部招降林丹汗遗留部众,并获得传国玉玺献给皇太极。
多尔衮因战功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列六王之第三位,年仅二十四岁。皇太极取消四大贝勒共掌国政制度,架空八旗议政王大臣会议,由多尔衮负责掌管吏部。
多尔衮逐渐成长。17 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立下战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还成为正白旗旗主。后来,他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获得传国玉玺。
1643 年皇太极去世,享年 52 岁。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以摄政王的身份辅佐皇太极之子顺治帝。顺治元年,他指挥清军入关,让清朝成功入主中原。此后,他先后被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在皇太极和顺治时期,多尔衮作为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朝崇德八年,皇太极猝死盛京,由于未立太子也无遗诏,皇位之争激烈展开。
当时主要的争夺者是皇太极之弟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豪格。多尔衮手握重兵,在满洲贵族中威望极高,他机智英勇、善于用兵、治国有方,且是正白旗旗主,
其亲弟多铎是镶白旗旗主,亲兄阿济格又是猛将,三兄弟联合势力强大。豪格身为皇长子,被封为和硕贝勒、和硕亲王,多次参战,但声望稍逊于多尔衮。
皇太极生前掌握正黄、镶黄、正蓝三旗,这三旗大臣支持豪格,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表面也支持豪格,但态度不明确。
两黄旗大臣坚决拥立皇子继位。索尼等八大臣秘密商议,欲立豪格为帝,死后以福临继位。在八旗王公大臣正式集议前,索尼等人已表明立场,且做好拼死力争的准备。
资历最老的代善掌握正红、镶红两旗,他起初态度中立。代善因过去受皇太极压制,对是否推举皇太极之子继位兴趣不大,且对多尔衮长期依附、奉承皇太极的举动也讨厌,所以既不支持豪格也不推举多尔衮。但代善之次子硕托、孙阿达礼却想拥立多尔衮以获政治利益。
在崇政殿集会议立新君时,两黄旗大臣于大清门前盟誓后,令两旗护军环立宫殿。索尼、鳌拜首先倡议拥立皇子,声称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于地下。面对剑拔弩张的局面,代善借口年老退出。
多尔衮见此形势,改变策略,提出立六岁的福临为帝,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摄政。这一结果既避免了八旗内部的大规模内战,也为清朝后续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顺治元年(1644年),豪格被人告发恶语中伤多尔衮,豪格被判处死刑,后因顺治帝哭闹求情,豪格被议罪削爵,保全了性命。
之后,豪格带兵入川,平定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亲手射杀张献忠,立下大功,顺治皇帝亲自下诏嘉奖豪格。
顺治五年(1648年),豪格回京后不久,就以隐瞒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狱,并于同年四月死于狱中,年仅三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