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明朝朱载堉,宋应星,徐光启科学界三星(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宋应星明末清初杰出的科学家、农学家。其代表作《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着作。

宋应星自幼有过目不忘之才。与其兄宋应升同在叔祖宋和庆开办的家塾中就读,后在家乡散文私塾中开始认族叔宋国祚为师,又在新建举人邓良知门下做学生。

年岁稍长,考入奉新县县学为庠生,熟读经史及诸子百家,尤其推崇北宋思想家张载的关学,并对天文学、声学、农学及工艺制造之学等众多领域有所涉猎,曾熟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书。在闲暇之余还常与同窗好友共作音曲诗词,纵谈天下事。

万历四十三年(1615 年),29 岁的宋应星在乡试中了举人,排名第三,而其兄名列第六,奉新诸位考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中举,故称“奉新二宋”。同年秋天,宋应星兄弟前往京师(今北京)应次年丙辰科会试,未取名次。

为了后续考试,他们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书院进修。万历四十七年(1619 年),宋应星弟兄与江西其他考生齐会京师,却仍未如愿获得佳绩。此后,他们于天启及崇祯初年陆续再试,均告失败,从此断绝科举之念。

崇祯七年(1634 年),宋应星靠自身才学被任命为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他在分宜县任教的 4 年中并未虚度光阴,专注研究众多领域,创作了包括《天工开物》在内的所有传世着作,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

崇祯十一年(1638 年),宋应星任期期间表现优等,遂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正八品),掌管刑厅。两年后,任期未满的他不愿再继续掌管政事,上书请辞后归家。

崇祯十四年(1641 年),宋应星升任安徽亳州知州,因亳州为农民军所攻克占领未能赴任,改授安徽颖州知州。

崇祯十六年(1643 年),正值明亡前夕,宋应星又出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今安徽亳州市)知州(正五品)。赴任后,他面临战事纷乱、府衙被毁、官员出逃的局面。几经努力,他重建了办事府衙,并捐资在城内建立书院。一年后,宋应星再次辞官返回奉新。

宋应星辞官时正值明亡清兴的历史时刻,1644 年三月,李自成大军攻占京师,明朝灭亡;四月,清兵入关,建都北京,宋应星无奈沦为亡国之民。

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南明弘光元年(1645 年),宋应星被荐授滁和兵巡道及南瑞兵巡道,但宋应星明亡后无意恋官,遂挂冠归里。哥哥宋应昇在明朝末年被选为桐乡县令。

宋应星弟兄把希望寄托的南明政权,是由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把持。清兵南下后,南明的隆武二年(1646 年),哥哥宋应昇不愿投降,服毒殉国。

清朝建立后,宋应星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在贫困中度过晚年,拒不出仕,约在康熙五年(1666 年)前后因病逝世,享年约80岁。宋应星的一生经历了明朝的衰落和灭亡。

宋应星着述《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着作,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科技着作,被誉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百科全书”。

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和经验,涵盖了农业、手工业、军事技术等多个领域,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科技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全书共三卷十八篇。书中除了几万字的文字叙述,还带有123幅形象的插图,描绘了一百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等,内容详尽,图文并茂。

宋应星通过实地观察研究,将自己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实践经验和技术原理记录下来。展示了明代手工业细致的分工,记录了改良土壤的方法、各种油料植物籽实的产油率等,提出了一些科学论断,还阐述了自然和人工条件对物种变异的影响,为中国现代的农业种植提供了思考和进一步研究总结的价值;

在物理化学方面,也有开创性的见解,初步阐述了“质量守恒定律”,是世界上最早合成含锌合金并提炼出金属锌的国家等。

《天工开物》体现了天人合一、生态保护、科学唯物、注重经济发展等。它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批判封建迷信等。

宋应星提出农工商业并重的发展战略,认为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工业和商业的协同进步。被欧洲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对世界近代史上的工业革命和欧洲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该书出版不久即传到日本,在日本一直流传,18、19 世纪对日本近代的科学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1950 将该书全部译成为日文,1969 年还出版了日本译注本,多次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