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元凶登基(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一天,汉武帝当着满朝臣子们的面问田蚡:“丞相,你想提拔的人安排完了没?还有空位的话,我想安排几人。”
汉武帝故意摆出这样卑微姿态,立即得到臣子们的同情。
加上对田蚡的强势,许多人早就是敢怒不敢言。
田蚡知道众怒难犯,不得不退让。
——于是,汉武帝继秦始皇之后,对相权进行史上第二次削弱。
汉武帝决定:在太尉、丞相、御史大夫这三公之外,另设一个内朝,原来的三公成为外朝。
皇帝的意思,通过内朝向外朝传达。
内朝设三个职位:尚书令、侍中、常侍。
尚书令原来属于少府寺。其手下有六个种类的“尚”字头职官:尚书、尚衣、尚冠、尚食、尚浴、尚席。——其实就是负责皇帝文件收发、衣、食、住、行……等日常事务的贴身服务员。
侍中后来成为门下省的长官称呼;常侍就是经常伺候在皇帝左右的意思,后来成为太监(宦官)专用职称。
这三个职位刚出现时级别都不高,也就是六~四品不等。
但他们有个特权:可以随时进入禁中,面见皇帝。
汉武帝的搞法是:在九卿之中或九卿手下,挑选自己信得过的官员,给他们加“尚书令、侍中、常侍”这些兼职,使他们随时可以觐见皇帝,成为皇帝的情报员和传令官。
这样改革以后,没过多久,丞相权力就被内朝架空、接管了大半。
汉武帝在位后期,丞相的决策权逐渐被皇帝收走,丞相成了皇帝命令的执行者。
内朝、外朝制度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又有变化。
光武帝改置尚书台,自己亲自管辖。
尚书台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成为决策和执行机构。
在皇帝和尚书令之间,设置一个桥梁性质的官职:领尚书事(后来改为录尚书事)。
领尚书事(录尚书事)地位高过其他官职,成为皇帝之下、百官之上的第二人。也就是首宰。
至此,三公成为完完全全的荣誉虚职。
到了曹魏时期,魏文帝改“尚书台”为“尚书省”,另设“中书省”,负责起草、制定政策。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
这套机制发展到南北朝时,又多出一个“门下省”,负责审核政策。长官称纳言(后改侍中),以下是门下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拾遗等。
【后世日本抄袭中国古制,引进大量官职名。日本有本古文学作品叫“枕草子”,其女作者名“清少纳言”,这个“纳言”,就是因为其父亲担任“纳言”这个官职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