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改革尝试2(2/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与后世的土改相比 ,赵安的土地改革算得上是十分温柔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官绅力量,太过的强大。

且,外有强敌 ,太激烈的改革,会将这些这些官绅推向关外的建奴。

更何况后世马克不是说了吗,社会的发展是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此时的大明还是封建社会,赵安只将其往资本主义社会带就行了,至于更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那就交给后来人吧!

随着赵安的改革进行,大量的保宁市原住民开始回流,赵安同时选择将一部分农民军打乱,分散安置到各个县。

陕西的很多难民知道了这项改革,也从陕西涌过来了,大量的难民。

就这样,没过多久,保宁府的土地,就都分了出去。

大量的难民拖家带口的逃来保宁府谋生,却因为来得太晚,无地可分,于是只能选择到工坊做工。

不过很快,他们就喜欢上了工人这个职业,虽然当工人,使得他们没有了土地,但是工人却比农民轻松得多。

况且赵安新的义务教育制度,以及公务员考试制度,废除了对工人以及商人的限制,使得工人,以及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幅度的上升。

一时间,大量的手艺精湛的工人,以及有钱的商人,都来到了保宁府。

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仅仅是经过了半年的时间,被炮轰的阆中城就重新恢复了生机。

~

此时的紫禁城内,崇祯帝朱由检正对着一众大臣大发脾气。

“你们看看,看看,你们不是说建奴已经求和吗?怎么建奴又入侵了?你们不是说辽东大胜吗?怎么转眼之间,建奴又快打到京师了?杨阁老,你倒是说说看啊!”

杨嗣昌原为兵部尚书,六月刚刚被提拔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仍掌兵部事。

此外崇祯十一年(1638年)三月,杨嗣昌曾经秘密启动与建奴的议和行动。

杨嗣昌让辽东巡抚方一藻,派盲人卦师周元忠出使沈阳,试探皇太极口风。

皇太极对其相当礼遇,并表示:“如有确议,则撤兵东归”。

杨嗣昌接到方一藻的报告后,立刻建议崇祯帝,允许方一藻及总监太监高起潜便宜从事,办好议和,得到了崇祯帝的默许。

这也崇祯帝的一贯特点,说好听一点叫爱面子,不想背上与建奴媾和的骂名。

说难听一点就是,“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