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无欲人则刚(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ok]
https://www.bqgok.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两浙路推广青苗法,之前最难推行、也是效果最差的就是处州。因为这里可种地很少,百姓原本的粮食收成就差,青苗期百姓的确缺钱少粮,但问题却是一旦借了钱后,到了秋收,连正常的赋税也未必能凑得满,更不要说把青苗贷的钱还本付息了。
那时的处州地方官府心里明白,这笔钱万万不能贷给老百姓,于是净挑那些并不想贷、但是却手头有点钱的中农、手工作坊坊主去强行摊派。
再加上地方官府把为了推行青苗法而多产生的各种成本,变着法子算在手续费里,最后还会有黑心的官吏上下其手。于是,最终青苗贷的利息往往就会远超于民间借贷,一些原本还可勉强生活的人家反倒被它搞得赔本破产、卖地卖房。
这便是青苗法在许多地方不得人心的原因所在。
现在,两浙路的青苗贷都交由四海银行来执行。银行当然也不愿意自己放出去的贷款都打水漂啊,所以对于贷款百姓都会有严格地贯彻产业指导的原则,也就是说,必须要为他们推荐足以保证到期还款的生计活路。
这方面,却是要数处州一地做得最好。
因为处州地田地产不了多少粮食,百姓索性也就不在地头动什么脑筋了,全家出动,烧窑的烧窑、铸剑的铸剑,酿酒的酿酒,再加青田新出现的挖石头雕刻,反正秋收时需要偿还的都是银钱,这几个月打工做下来,还本付息那是绰绰有余的。
“一家两家不种粮问题不大,可是整整一州好几个县的人都不种粮,会不会有什么新的问题出现呢?万一再遇上个灾年,别地的粮食都涨价呢?”秦观倒是对这件事很忧心。
“老师放心。”秦刚则安慰他,“我们的海船,把处州的这些精致商品运往南方去,可以卖上一个非常好的大价钱。然后,我们的海船在回程中,只会装一种商品,叫占城稻。”
“占城稻?”秦观一愣,赶紧问道,“可是从交趾以南的占城国传来的一种稻子,据说生长时不挑地方而且产量非常之高?”
“差不多是吧。当然它的不挑地方主要是指在占城所在的那里,而且那些南蛮哪懂什么水稻的精心种植技术,都是稻种往水田里随便一撒,也不去施弄、不去耕耘,照样长得很好。所以,被我们大宋引到了气候条件与他们相似的广南诸地之后,加上我们农民所懂的育秧、移秧、除草、施肥,这些措施都伺弄之后,一亩田一年能熟三次,每次的产量还比一般的稻田都高。所以,现在广南那一边,他们的粮食很多,又极便宜。就算是加上海运的成本,也要比两浙路本地所种出来的粮食便宜三成以上。”
“广南的粮食这么便宜?”秦观听了后,陷入了沉思,良久之后,才开口道,“我原本心中一直有一个疙瘩,眼下却有了一个解决的思路想法,徐之你来听听。”
“请老师赐教。”
“这两浙路北部之地,皆为良田。而正因为多有稻米所出,却也束缚住了这里的农民只能种粮。”秦观说的便是润州、常州、苏州、湖州等地的情况。加上漕运之便利,宋时这里已经渐渐开始成为了朝廷的重要粮仓之地,历来将种田之事盯得甚紧。
“只可惜种田获利甚微。不比其它,就算与眼下烧瓷开矿的处州百姓相比,也占不得太多便宜。而实际上,江淮两浙最是适合的推广蚕桑,这植桑养蚕,再及其后纺织出来的丝绸,其间增值百倍,而所产生之利远甚于稻米的种植。”秦观毕竟是撰写过《蚕书》的人,对于植桑、养蚕的各项成本,还有最终剥茧成丝的获益,心中的账目,早就已经算得清清楚楚。
“所以,我就在想,如果徐之你能通过海运,充实江浙一带的粮仓米市,那么便可仿照这浙南之地一般,让百姓用这青苗贷之钱,去植桑养蚕,虽然少了一些的粮食收成,但这蚕丝之获益,到时只须拿出些许之数,便可购得广南之稻米,岂不是两全其美之策?”
秦观所提的这些想法,其实自宋以来,在江浙为官的许多人都曾想过。但是他们往往会将这种计划性的指导想像得过于完美。
比如:有人就提出过,最好的“改稻为桑”并非是让农民完全放弃种粮,而只是让江南农民只拿出一部分稻田改为桑田,留下足够缴纳赋税与自食之用的稻田,让多出来的桑田养蚕织绢来实现富民之计。
想像很美好,但问题在于如何精准控制这粮田与桑田之间的比例关系?且不说当时十分低效的调查统计手段,就算是能够掌握住这些数据,想一想到了真正的乡村基层,在贪污行贿普遍的那种环境下,这种所谓的管控,也只能是账簿上的假数字,专门用来糊弄上级,而实际情况,却一定是陷入了各种盲目无序的发展之中。
因为只要被大家真正了解了稻桑两者之间的实际收益差距,既是难以彻底说服那些朴实本份的农民,更是无奈于习惯于偷奸耍滑的地主豪强。